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朱元璋为何要推行导致中国走向贫弱的海禁? >> 阅读

朱元璋为何要推行导致中国走向贫弱的海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原题:洪武朝海禁:中国贫弱的源头)
 
 
 
华夏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然而,在人类文明的赛跑中,它却成了最终的落伍者。落伍到什么程度,只要看看清政府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的不堪一击就知道了。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败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潜心钻研中国科学史,他在著作中回答这个问题,说中国的落后是从明朝后期开始的,而此前的中国古代在包括科技等许多方面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在李约瑟之前,于16世纪末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刚刚感叹“中国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不久,便看到中国人在自然科学方面与当时的欧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在和人通信中得意地表示,自己已经“用对中国人来说新奇的欧洲科学知识震惊了整个中国哲学界”。
 
然而,在我看来,与其说中国的掉队发生在明末,倒不如说是因为到了明末,中西文明才给了像利马窦这样的有心人一个比较的机会。严格地说,中国在明初就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至少可以认定,中国在明末掉队的深层原因应该追溯到明初。
 
这一切都源于明太祖的海禁。
 
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王朝处于14世纪至17世纪。现在,有了一点儿全球眼光的中国人终于知道,在这一段历史里,世界面貌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西方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大踏步地跨入了近代社会,而我们却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西方,关起门来寻找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所以一个叫博克塞的人,说了这样一番让我们听来哭笑不得的感谢话:“要感谢中国皇帝孤立的海禁政策所造成刻意的缺席,使得葡萄牙人能在毫无东方海权的抗衡下,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印度洋上的主宰者。”
 
海禁:中国前进的重大挫折
 
什么是海禁?
 
作为一项官方政策,无非两项:一是不许外国海商通过海洋来华进行贸易活动;二是禁止本国公民出海经商。
 
从史料上看,海禁是明太祖的一项既定政策。自明王朝建立,在整个洪武年间,每过两三年就有朱元璋重申海禁的记载。据《明太祖实录》和《国榷》等史料: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明政府下令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市舶司,这些都是自唐朝以来就存在,中国各王朝负责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下令严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七年二月,命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诸城,“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朱元璋晚年主持制定的《大明律》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这就是说,不但不许出海,而且连人民造船都有苛酷的规定,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
 
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沿海一带居民以海洋为生计的事实,为彻底消除海禁的隐患,他强制实行移民政策,于洪武二十年逼迫浙江舟山岛城区和镇外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座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在执行这一政策过程中,其罔顾百姓财产、性命的野蛮性随处可见,比如硬性规定迁移以三日为期,岛上居民一时难以在规定时限内筹集到那么多船只,只好“编门户、床箦为筏”,淹死者很多。明初在沿海负责军事的是信国公汤和,他移民时则规定:“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
 
尤堪慨叹的是,“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朱元璋的这些思想和措施都被立为“祖训”,要后世子孙奉行不渝。在朱元璋身后,海禁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松动,但始终未予废除。
 
明初的海禁,是中国前进的一个重大挫折。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54个字符
作者:黄 波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