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万历首辅申时行:成也中庸,败也中庸 >> 阅读

万历首辅申时行:成也中庸,败也中庸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因中庸而上位
 
也许在张居正眼里,万历算不上是精明能干、聪慧贤德的好皇帝。可在申时行看来,万历是个10岁便明白什么叫做“责难陈善”的优秀皇子。不可否认,10岁的万历的确有着同龄孩子没有的责任感,小小年纪便知道让申时行时刻提醒他的功过是非,即使不能立威于朝堂,最起码也可以当个有担当的好男儿。
 
那时的申时行还在翰林院任职,是万历的老师。但在短短几年之后,他就被任命为大学士,入职文渊阁。
 
文渊阁是许多文臣渴望的最高殿堂。只要入阁,就可以常伴皇帝左右,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成为大明江山的总顾问,成为大殿之上的权力明星。很多文官从小小的侍从到荣膺文渊阁大学士之列,要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壮年汉到最后变成了行将入土的老朽。而申时行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嘉靖四十一年中状元,历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他老练稳重,熟谙政术,张居正改革弊政时,保守派纷纷被罢官贬谪,申时行因“蕴藉不立岸异”而受知于首辅张居正。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为吏部左侍郎,翌年三月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此时不过40多岁,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
 
1582年,万历皇帝19岁,申时行47岁。也正是这一年,张居正逝世,张四维继任首辅。可惜的是,张四维任职还不满一年,就由于父亲去世而暂时离职,次年,张四维罹患重病,难以入职,而当朝几位德高望重的大学士,除了申时行身体康健外,其他几位都身染重病。在这般无奈的情况下,申时行正式成为当朝首辅,位极人臣。
 
其实,这一切看似巧合,却无不透着不可逆转的必然。申时行秉性谦和,完全没有位高权重者的不可一世,更没有横行霸道的恶习。这种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功,也同样导致了他的失败。
 
张居正去世后留下了许多难以弥补的过失,申时行出任首辅之初,整个朝政有待治理,一些制度也需要革新。但这一切都离不开首辅与皇帝的合作,而那时的万历帝摆脱了张居正时的傀儡身份,开始用头疼、头晕、坠马受伤、心火上升、皮肤溃烂等种种理由来拒绝出席经筵。如此怠政慵懒对申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他曾一度很失望,发牢骚说军队没有胜仗打,农民没有粮食吃,自己这个首辅做得实在失败,还不如辞官回家。
 
申时行早知道首辅不好做,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来迎接这个艰难的任务。然而,当现实来临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招架不住。1587年,当首辅的第四个年头,不过刚五十出头,他就不时跟皇帝递辞呈,说自己年老无用要告老还乡。尽管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让皇帝警觉,但也隐约看出他位居首辅的疲累。
 
事实上,真正让申时行感到疲累的不仅仅是万历的“顽主”性格,还有类似宋朝的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在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沉寂百年后,又在明朝中叶得到了重视。文官是一群有智慧、有学识的人,他们比武官更加懂得如何处理政治。万历年间,全国的文官已有几万人,仅在京都供职的就有千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人直接决定着大明命运的走向。对这一点,张居正忽视了,可申时行看到了。
 
申时行开始在文官集团内部进行周旋,谁也不亲近,谁也不得罪,尽量保持着中正的立场。他像众多的文官一样是通过科举选拔制度进入仕途的,所以十分清楚文官的做人宗旨。他知道每个文官都有一己私欲,可同时也心怀天下。在国家和私欲面前,文官们往往选择在尽量减少对国家损害的基础上中饱私囊。至于国家损失到什么程度为底,那就因事因人而异了。当然,并非所有文官都是如此阴暗,也有部分类似海瑞的人在执著地坚守着正义。
 
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呈现出两种极端,一种极端认为儒家千年的道德教诲都不过是说说而已,一种则谨慎地遵循着道德所规范的轨迹走。两种极端,申时行都不敢踏入。当然,他并不是一个摒弃了道德规范的人。恰恰相反,他对道德抱以强烈的认同感,但他又不得不承认,一味忠于道德,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朝中立足的,因一再坚持道德原则而惨遭廷杖的邹元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那种状况正是申时行所不愿见到的,他想为朝廷保留几个遵循道德的文官,所以不赞成文官用这样激烈的方式去刺激皇帝,这样只会让道德在朝廷里沦丧。他太了解万历了,他知道万历把文官的直言进谏当作一种卖弄,当作其流芳百世的资本,也当作臣权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否则张居正就不会死了还要遭到清算。所以,过分强调道德,只会破坏文官集团的安全感,触动皇帝的底线。
 
因此,尽管很多文官说他缺乏原则,可申时行并没有因此改变中立的做法。对他来说,保持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保证文官集团的和谐,更是要保证自己的下场不像张居正那样悲惨。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放心地游走在文官集团内外来处理政局。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633个字符
作者:无涯子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