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讲坛>>正文内容
【2009年8期】康熙两保张伯行的玄机 >> 阅读

【2009年8期】康熙两保张伯行的玄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案件审理结果也对张伯行很不利,钦差通过实地查看,并未发现海贼,张令涛通海贼也查无实据。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张伯行是因为害怕遭到报复而诬陷张令涛。正如满洲大学士揆叙所说:“今沿海地方太平,海上何曾有贼?……此皆以索幕宾不与,遂致成隙耳。”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两江总督赫寿向康熙详细报告了自己的审理意见:“张伯行虽有清名,然诸事犹豫,不能刚断,故被牵扯连累之人亦多。且与噶礼交恶,去寻噶礼之相公张令涛。因张令涛之故,又往寻牟钦元。”七月,张鹏翮参奏张伯行怀恨船埠、诬陷良民、诳奏海贼、挟私报复,要求将其斩首,刑部也同意这一建议。
 
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张鹏翮将张伯行审毕带来,康熙问张伯行:“尔奏称海上有贼,缉获几人带来?”张伯行无言以对,只好回答:“海上无贼,闻有捕鱼之人为盗,所以陈奏。”继而承认:“臣惊慌具奏,此皆臣之罪。”
 
事已至此,张伯行恐怕难逃一死了,但是康熙第二次因爱惜他的清名而保全了他,把他的罪过定义为“布政使牟钦元居官好,巡抚张伯行题参牟钦元交通海贼,此皆伊多疑所致”,这无疑淡化了他诬陷良民、欺君罔上之罪,保全了他的性命。这正如康熙事后所言:“朕所以宽容张伯行者,正爱其清耳。若他人当此,早已严行拿问矣。”(《康熙起居注》)
 
 
康熙对张伯行的两次保全实在耐人寻味。在他看来,清官并不一定是好官:“不能办事,虽清亦无用,不要钱即算好官,如九卿会议处,将泥塑木雕之人列于满堂,不饮不食,即以此为正,可乎?”然而,对犯了错的清官,康熙又可以网开一面,从轻处罚,目的就是要鼓励官员队伍清廉自守,以激励后来者,可谓用心良苦。
 
康熙是“清官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一向注意奖掖、扶持清官,他曾经发表过有趣的“快乐清官论”来鼓励大家做清官:“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盖百姓虽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清史稿》)应该说,张伯行并不是康熙保全清官的个案,上文提到的清官陈鹏年,做地方官时竟然将一处妓院改成乡约讲堂,用来张挂康熙的《圣谕十六条》,还中悬“天语丁宁”四字匾额。对这种大不敬的杀头之罪康熙也网开一面,仅仅革职了事,事后还召他进京修书。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康熙重视“德”胜过“才”,那就又大谬不然了。康熙在明知噶礼贪污的情况下,还把他从山西巡抚调到富甲天下、油水最多的两江任总督,本身就说明他更看重才干。
 
值得注意的是,噶礼最终也并没有因贪污而败落,而是由于企图毒杀生母的忤逆之罪被杀,当时刑部拟定要处以极刑,康熙从宽令其自尽。在他看来,“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只是公开场合宣扬的表面文章。相反,因为爱惜贪官的才干而对他们长期任用、屡加提拔的事例并不鲜见。如江宁巡抚慕天颜广收贿赂,康熙屡次申饬,慕天颜都不知悔改,反而结交在京大臣,变本加厉。康熙虽将其降级罢任,但不久就因爱惜其才,升他为漕运总督,官反而做的更大了。两江总督赫寿名声也不堪,康熙同样因惜其才,任其为理藩院尚书。
 
一面对清官爱惜有加、尽力保全;一面又对贪官不拘一格、大胆任用。这是清官之福,也是清官的悲剧。实际上,翻开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清官不仅数量寥寥,而且其政治作为也十分有限。
 
明代大清官海瑞,当时就名动天下,朝廷也因其名而多次予以重用,但是翻开他的简历,很难看到他有什么令人瞩目的政绩。张居正就认为他有政德而无政绩,所以他当首辅期间坚决不用海瑞。康熙的继任者雍正更不把清官当回事,他认为“操守者,不过居官之一节耳。”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也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在他眼里,田文镜、李卫这样的能吏才是好官。
 
表面上提倡清官,实际上却看不上清官,我们不能怪皇帝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论如何,从执政者的角度看,好官最重要的标准都应该是能办事,尤其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形态下。钱粮役税、刑狱诉讼、库储漕运、师爷胥吏……哪儿没有潜规则?仅凭一腔正气、两袖清风是绝不能摆平一切的。从这一点看,周星驰《七品芝麻官》里,包不同的临终感悟—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真的是官场真理。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218个字符
作者:李子明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