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中国为何从18世纪的成功走向19世纪的失败? >> 阅读

中国为何从18世纪的成功走向19世纪的失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故事:18世纪的成功和19世纪的失败
 
——专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
 
 
从18世纪到19世纪看,好像是两个故事,18世纪的故事是中国成功的故事,19世纪是中国失败的故事,这种差异不是一个错误,而是视角和观点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费正清为什么认为19世纪中国是落后、传统的?这个故事不是西方人创造出来的,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                                                         ——本杰明·艾尔曼
 
“我们很尊敬费正清那一代学者,但作为他们的学生,我们在中国史研究上一定会超过他们。”普林斯顿大学本杰明·艾尔曼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由艾尔曼参与编写的《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近期将在中国出版。
 
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经历了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列文森的“传统与现在”,现在美国史学流行的是“中国中心观”。从费正清算起,艾尔曼是第三代学者。
 
费正清是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的。“当时中国发生了很多旱灾水灾,生活水平很低,就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前伟大繁荣的中国,汉朝宋朝明朝是世界的中心,如今怎么这样穷?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是共产党成功?在国民党失败以后,大陆是共产党领导,那个时候共产党是美国的敌人,尤其到了朝鲜战争的时候,所以美国政府要从政治、经济上分析中国,要和中国打交道,《剑桥中国史》的诞生跟这个背景也有关系。”艾尔曼说。
 
而列文森那个时代呢,中国没有对外开放,他们看的都是台湾地区、日本、美国的资料。“他的研究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但是我们发现中国人不是按他总结的答案那样想的,列文森研究的中国人是他发明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艾尔曼1岁时从德国移民美国,曾在夏威夷大学学习中文。中美冷战期间,艾尔曼加入美国对华研究计划,并于1973年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学习,1984年他在那里找到了现在的妻子。两年后他转到日本学习。后来,艾尔曼师从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席文教授,1980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东方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中国科技史、科举史和清史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初,艾尔曼先后到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当访问学者。艾尔曼的这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中国史研究,也改变了《剑桥中国史》的研究方法和面貌,影响了美国汉学界的中国史观。
 
“我们不是把以前的传统打破了,而是把那个时代研究的传统方法打破了。”艾尔曼说。
 
18 世纪全球化的中心是中国和印度
 
到了19世纪的时候,人口已经成为最大的问题了。
 
南方周末:你在《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里为什么说中国在18世纪很成功?
 
艾尔曼:这本书讨论中国18世纪政治、经济、学术方面的成功。当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有的时候是贡赐关系。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英国,都需要向中国进贡,当时的中国是世界贸易市场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出大量消费品。
 
也可以说,全球化在那个时候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很富足,却不生产什么吸引其他国家的东西。在书里,我们还通过分析中国为什么是世界贸易中心,当时士大夫的角色和用处,社会是怎么样的,大众文化是怎么样的,妇女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来提出看待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看法:中国的18世纪不是失败的,而是成功的、领先的。
 
南方周末:中国为什么会从18世纪的成功走向19世纪的失败?
 
艾尔曼:满洲人要统治新疆、西藏、蒙古,都是靠汉人的支持,他们派军队到敦煌、喀什,而在那边打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所以当时清朝在政治体制和农业生产上采取了很多创新,社会稳定了,也出现了人口和税收增长。皇帝可以派兵到西藏、新疆、蒙古,士大夫和耶稣会传教士跟着他们,给他们画像画地图,扩大土地。
 
到19世纪,人口已经成为最大的问题。乾隆时代已经有3亿人口,到了太平天国时代,人口已接近4.5亿,人这么多,但是农业生产还是原始和传统的,于是解决温饱的压力非常大,这是在唐、宋、明朝都未曾遇到过的问题。用传统的政治、经济方式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朝廷意识到,需要新的生产方式了,中国的士大夫们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在这方面,中国和日本一样,开始政治改良。
 
南方周末:你的结论会引发争论,人口成为当时中国的负担?
 
艾尔曼:确实如此。中国种植业产量一直非常高,粮食、茶、药都很多,但产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大家得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少,生活水准越来越低。乾隆年间,有识之士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些县有二十万人口,各种资源逐渐不够分配,但没有人听他们的意见。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准应该和西方差不了多少,但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准和欧洲比起来越来越低,穷人越来越多了——这在18世纪还不明显。现在来看,西方和中国的发展产生差距,主要是在19世纪。而人口问题在其中是很重要的。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662个字符
作者:张 英 赵 蕾 张怡微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