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戚继光当年抗击的是“倭寇”吗? >> 阅读

戚继光当年抗击的是“倭寇”吗?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戚继光是明朝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者,他在东南沿海所破并非真正“倭寇”,而是海上贸易走私者。
 
 
桃渚古城的疑惑
 
笔者少年时代就知道戚继光的大名,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他训练的“戚家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东南沿海剿灭倭寇的战斗中取得九战九捷的重大胜利,将为害沿海地区多年的倭寇全部肃清。他的第一大胜仗是在宁波烈港,将王直义子毛海峰率领的武装走私队伍杀得溃不成军,第二大胜仗是“台州大捷”,也称“桃渚大捷”。这一仗倭寇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再不敢侵犯浙江。
 
对这一仗,明代官方是这样记载的: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2000余人,乘战船50余艘,集结于宁波外海,伺机侵犯台州(今浙江临海市)。戚继光当时30岁,任浙江参将(相当于浙江军区副司令员),他判断出倭寇的真实意图是乘虚进犯台州,便将计就计,造成台州兵力空虚假象,引诱倭寇上勾。倭寇果然中计,大举进犯台州,主力在临海县的里浦登岸,进犯桃渚,戚继光早就严阵以待,在桃渚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陆上歼灭倭寇800余人,活捉100多人,其余一千多倭寇逃入海中,后在风浪中溺死。通过这次战役,浙江倭寇大患基本荡平。
笔者日前访问了临海市桃渚镇。桃渚镇桃渚古城因戚继光在此大败倭寇而闻名全国,迄今保存完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城高7米,周长1.4公里,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城门筑有口袋状的瓮城。城后是座高山,在山腰就可居高临下,瞭望海岸动静。
 
桃渚古城内有条长370米、宽6米的古街,至今仍还保留着明代原有格局,贯穿东西城,与主巷道成十字交叉,交叉点有座鼓楼,高高耸立。城里有座“桃渚抗倭陈列馆”,为白墙黑瓦建筑,大门两侧有副很有意思的对联:“怀古何须走赤壁,御侮谁不忆桃渚。”走进陈列馆,只见英气勃勃的戚继光塑像迎面屹立。在五个陈列室,有两件文物极为珍贵,其中之一便是戚继光记功碑,字迹虽然模糊,却是明嘉靖年间真品。
 
临海市面临东海,市区离桃渚镇还有50公里,离大海60公里,市区与桃渚中间隔着一座高高的牛头山,将临海隔成两个世界。在牛头山西侧,是广阔而平坦的平原,物产富饶,临海市区与富庶的村庄全在西侧;在牛头山东侧,在明代还是荒凉的山区,人烟稀少,除了满山的石头之外,几乎没有物产。于是,笔者对戚继光在桃渚消灭的是不是倭寇产生了怀疑,如是倭寇,他们进犯桃渚的目的是什么?倭寇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从日本来到桃渚,目的是抢劫财物,获得补给,但桃渚除了一座卫所外,只有满山的石头,他们能抢到什么呢?
 
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从海边到县城,要翻山越岭,走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一天也难以到达,就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从桃渚到市区,汽车要沿着曲折的山区公路上下盘旋,也要一个小时。进犯桃渚的如是倭寇,桃渚不会是目的地,富庶的临海县城与周围大村庄才是他们的目的地,只有在那里才能抢到他们需要的财物。桃渚古城三面是山,前面是大海,是挡在通往县城道路上的一座军事要塞与防守险地,扼住一条通向临海的山间小路,在当时的条件下,狡滑的日本人怎么可能自己钻到军事要塞来寻死路呢?
 
如果戚继光在桃渚大捷中活捉了一批真倭寇,在史书上应有记载,倭寇的装束、发型、语言、武器与明朝人不同,很容易识别,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到这方面的记录。戚继光如果活捉了一批倭寇,史书上应有审讯记录,但至今没有看到过。明朝在北方曾与蒙古军作战,对敌军头目记得清清楚楚,但对倭寇的头目,除了幸太郎、幸二郎等几个含糊的名字外,其余的没有见过。因此,戚继光在台州大捷中剿灭的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倭寇,而是假倭寇,也就是海盗、与明政府对抗的武装集团、冲破海禁政策从事海外贸易的人,这些人被明政府统统称为“倭寇”。
 
桃渚古城建立最初也不是为了防倭寇,而是为了防海盗与元朝的残余势力。桃渚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不是建在桃渚镇,而是建大海边,是台州府重要的海防前哨,防的就是海盗。由于海岸上的城堡远离城镇,孤立无援,到明正统八年(1443年),这座城堡后移十里,迁至桃渚镇,防的仍是海盗与敢于突破海禁政策的胆大妄为者。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用走私大头目王直的话来说,还处于60个小国之君割据的混乱状态,不可能派出成千上万的海盗,到中国沿海来抢劫,戚继光在桃渚消灭的不可能是倭寇,而是民间海上走私者。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150个字符
作者:钱汉江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