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孔子出生地为何因“礼”亡国? >> 阅读

孔子出生地为何因“礼”亡国?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三千年前,武王伐纣,取了殷人的江山,大封诸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分封到今天的曲阜一带,是为鲁公,而武王的军师姜太公被分封到今天山东的海边,是为齐公。
 
武王去世后,周公姬旦因为辅佐年幼的君主成王,一直在首都的朝廷做官,鲁公由他的儿子伯禽担任。伯禽到鲁国上任,过了三年才给周公汇报他治理的情况。周公问,为什么这么迟才来?伯禽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故迟”。而姜太公到齐国后,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汇报工作。周公问,为什么这么快?太公说:“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两相对比,周公慨叹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而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周公的预见是准确的。
 
周公之后好几百年后,周天子衰落了,诸侯们乘机发展壮大起来。第一个壮大的是齐国。齐国在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和管仲的治理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周天子衰落后的权力空白处,做世界警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时的诸侯国都对齐国俯首听命,鲁国当然不例外。
 
在齐桓公做了霸主之后的四百年时间内,齐国都是大国。齐国的临淄是当时著名的大城市,非常繁荣,“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说的就是临淄的集市兴盛,人流络绎的景象。
 
齐国能够成为春秋的霸主,战国的七雄,与它一贯坚持姜太公简化君臣之礼的务实主义有关。齐桓公时期的管仲,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知道礼节和荣辱这种精神世界的东西,其形成的基础其实是物质生活的提升和富足。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想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无疑是麻袋上绣花。后来的晏子也是务实的政治家。在这些务实的政治家的治理下,齐国保持长达四百年大国的地位。
 
相比来说,鲁国的情况就有些悲惨。
 
鲁国从来没有机会成为大国。我估计,周公受封的鲁国在自然条件诸方面,一定不会比姜太公的齐国差,因为周武王更可能偏袒亲弟弟姬旦,给他更好的地盘。但是,它却无可挽回地衰落了。每个大国崛起的时候,鲁国都不得不拿本国最好的土特产去贿赂他们。到了战国时期,鲁国弱小到几乎没有人想到还有这样一个国家的存在这种地步。战国时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它终于被楚国给灭了。
 
鲁国的衰落,灭亡,与他们顽固推行的那种繁文缛节的礼,是脱不了干系的。在鲁国,从伯禽开始,一切就是恂恂然以礼为中心,离开了礼,人们几乎就不能思想和行动。儒家正是在鲁国的这种土壤中发展成熟的,鲁国的孔丘是这些繁文缛节的集大成者。
 
鲁国的也就是儒家的礼,是一套非常繁琐、虚伪而程式化仪式化的东西,它的核心是维护上下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看不见摸不着的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如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这类纲常伦理,是靠一系列清晰可见的仪式来维持,来证明,来定义,来强化的。礼的根本功能,就是维护等级秩序,即“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
 
如果要看儒家的礼有多虚伪、繁琐和仪式化,不妨看看这段迎接客人的礼:“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容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人入门而左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人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 ,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帷幕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够复杂了吧?比排演一出话剧还复杂吧?上述引文,就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礼记》中的一段。儒家的《十三经》中,这样详细规范礼仪的就有三经:《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是儒家经典中最复杂繁琐的,儒士们皓首穷经一辈子,也弄不通这三礼。
 
鲁国的这种繁文缛节之礼导致了国家的衰亡,那么,是不是在这种礼仪指导下的国家,人们的道德境界就很高呢?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在这个礼治的世界里,不断上演弑君弑父,兄妹通奸,父夺子妻等等丑剧。鲁襄公为儿子相了一位媳妇,娶来一看,很漂亮,就干脆据为己有;鲁庄公弟弟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长期叔嫂通奸,弄得国无宁日,人们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昭公时期,叔孙氏、孟孙氏和季孙氏把鲁昭公驱逐出境,昭公丧家狗一样在齐晋两国间流亡。这些事情,没有一样是符合礼法的。
 
  吊诡的是,鲁国因为礼法而衰落以至亡国了,但是,在鲁国诞生的以礼法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至于今。这不能不说是造化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作者:梁发芾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