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晚清民国遭遇了哪些民主困境 >> 阅读

晚清民国遭遇了哪些民主困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中国在1949年之前,曾经先后四次尝试建立民主议会,分别是1909年至1910年清政府的咨议局及资政院议员选举、1913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1918年的第二届国会选举和1948年的国民大会选举。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尝试都不算成功。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张朋园先生对这四次民主尝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民主政治在晚清民国所处的困境,其研究著述在大陆已出版有《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等。在张朋园看来,这类民主政治之所以走不上去,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跟着西方的思潮走。
 
 
 
  黄晓峰:关于晚清民初民主政治的运作,当时的知识分子有没有争论?
 
  张朋园:这是一个中国人喜不喜欢民主政治的问题。知识分子、精英层次分两类,一类比较激进,希望把帝国的传统推翻,建立共和,以实现民主;一类希望不要大动干戈,帝国的形式还可以保持,运用英国或日本的君主立宪的方式,也可以实现民主。不管哪一部分的人,他们对民主都喜欢,认为民主是一个好东西。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黄晓峰:当时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有诚意吗?
 
张朋园:在史学界目前至少有一半的人还认为预备立宪是假的。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观察,预备立宪是相当得体而有方法的,不能不称道其有现代性。清末设立了宪政编查馆那么大的机构,现在翻印出来的《政治官报》的所有那些档案,做得整整齐齐,中规中矩。设立咨议局及资政院作为练习议政的场所;进行西方式的人口普查;开展普及教育以提高识字率;为了解国力而清理财政……怎么能说是假的呢?有人认为皇帝和摄政王是没有诚心的,但是不能肯定,你没有证据啊。所有的文献都在那里,怎么不是真的?咨议局是每个省都花了钱去盖房子,把议场盖起来了。选票确实是不多,但是确实有那么回事啊。
 
  黄晓峰:早期的民主政治参与率很低的,这样的民主制度还能有效吗?
 
  张朋园:在这几次民主政治运作中,真正能够参与到里面的微乎其微,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第一次咨议局资政院议员的选举,投票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民国建立后的第一次国会选举,投票率才到百分之十以上。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知道民主是什么东西。只有精英分子、知识界、新闻界等极少数人参与,算起来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了不起了。在制度安排上,民国第一次国会和安福国会,对选举资格都有限制,比如收入、教育水平等,在西方也是如此,妇女是没有选举权的。到1920年代以后,渐渐实行男女平等,在制度上已经没有问题了。1948年选举最大的突破就是男女都有投票权,对于选举权的限制很小了。
 
  民主制度就是半吊子总比没吊子好。像清朝末年的资政院,就是民选占一半有一百人,清政府指定(钦选)一半也有一百人,钦选还要加上议长有一百零一人。但是坐在议院里辩论的时候,决议投票,赞成民选意见的票数多出来了,钦选的反而失势了。这就是民主政治,不管你说清政府是不是假的,假的也会做成真的。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119个字符
作者:张朋园 黄晓峰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