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围观中国>>正文内容
为农村“补血”,不如以“才”生“财” >> 阅读

为农村“补血”,不如以“才”生“财”

作者:刘 奇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0日 点击数: ( 字体: )

分享按钮

 

  传统农业时代,农村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数量以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投入。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不仅仅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水平;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之后,发展速度逐步减缓并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人才资源的严重匮乏。
 
  农村人才匮乏带来六难
 
  目前,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散落的300多万个自然村落里,栖居的主体人群是一个被称为“386199”部队的老弱病残妇幼。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一位名人到农村调查后写出“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的著名诗句。而今天的农村则是“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叟”,连“姑”也难以找到了。不少家庭的景象是“门口拴着一条狗,屋里剩下老俩口”。劳动力大量流失,留在农村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中央提出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但农村人才奇缺,建设新农村谁来担纲?培育新农民谁是主角?农业现代化从何“化”起?
 
  一是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先进科技难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足。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条件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大量流失,农技人员队伍日益萎缩,整体素质逐渐下降。目前,我国每1万农村人口只有科技人员15人,日本是100人,荷兰则高达200人。另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村劳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受体和基础,由于优质劳动力大量外出,留下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一般习惯于精耕细作的传统方式,很难把握和应用测土配方、育种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植保畜保等先进的种养技术。
 
  二是现代农业植入难。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工业装备为条件,以现代管理为基础,突破了传统农业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拓宽和延伸了农业内涵,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它不仅要求以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种养业,还需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以服务农业为主的服务业,形成“一产二产三产”协调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当前,由于人才缺乏等因素,我国农业仍未完全打破传统农业的格局,先进科学技术还不能广泛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还有待发育,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手段和方式落后,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村市场只是发展了一些低端服务,金融、人才、技术等高端服务尚未形成市场。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还只在传统的一产里徘徊,二、三产业发育严重滞后,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农村留下来的多是老妇幼残等体弱劳力,无法承担高强度的体力活,劳动力调集难,使用成本高,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程很难有效组织和实施。全国各地虽然先后出台了以“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事前预算、上限控制”为基本原则和特征的“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农村筹资筹劳难度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形成“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同时,农村现有劳动力中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管理和维护措施难以落实,造成现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更谈不上发挥效益。许多地方的灌溉水渠、乡村道路等设施,老的修好没人管,需要新修的没人修,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四是社会组织发育难。农村精英和一些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两股主导力量。农村精英塑造着乡村的主流话语,导引着乡村的道德动向,提振着乡村的人文精神,维系着乡村文明的薪火相传。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农村人才单向流入城市,使农村精英缺失,人才“空心化”已成为中国农村最严峻的问题。农村各类社会组织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缺乏会组织、能协调、善管理、懂经营的带头人,总体上仍处于生而不长、存而不活、发展不足、作用有限的尴尬状态,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无组织化。许多乡村因缺少领头人没有成立组织,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任何组织。法国有各类社会组织万分之二百多,我国只有万分之二点多(即每万人中建立的组织数)。日本现有6015个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全国100%的农民及部分地区非农民参加了农协,有的农民同时加入几个农协;二是弱组织化。大多数农村社会组织合作基础薄弱,利益联系不紧密,内部组织结构不明晰,管理运作不规范,自我服务能力不强;三是被组织化。许多农村社会组织被基层行政组织、企业、能人大户或其他各种外部力量控制,由乡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离任干部等主事,没有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
 
  五是城乡差距缩小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优质资源向城市高度集中,公共服务产品向城市倾斜,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和膨胀,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加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增长速度差距也在扩大。城乡收入比率正常应为1.5倍,世界上超过2的国家只有十几个,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2/3或更多一些,而我国城乡收入比率则达到了3.33,为世界第一。有专家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政治权利和积累性落后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可能在6倍以上。在农村人才奇缺的现实背景下,虽然中央统筹城乡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缩小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将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中国问题的“难中之难”。
 
  六是农民收入增加难。当前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从事种养加等农业收入,二是进城务工收入。在家务农的农民,受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所限,大多延续着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适应在较低层次上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力不从心,大幅增加收入更无从谈起。外出务工的农民,受到素质偏低、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干着苦累脏险等最低端的工作,拿着仅能维持生计的低标准薪酬,加上身份歧视,农民工从事相同工种的收入比城镇职工低得多,而且工资还常常遭到拖欠。2009年5月份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工中一半人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1500元之间,在1000元以下的占21%。农民工的低素质、低收入,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的步伐,而且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经济学家周其仁说,农民增收是一连串的事情。一语中的。收入低,消费就低,受教育程度就低,综合素质就低,就业能力就低,从而又进入收入低的恶性循环怪圈。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