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原和板垣定罪证据难找:东京大审判背后的较量 >> 阅读
土肥原和板垣定罪证据难找:东京大审判背后的较量

倪徵燠(资料图片)
土肥原和板垣这两名刽子手因为证据不足有可能逃脱惩罚
“证据,证据!”向哲浚满脑子想的就是“证据”两字。
自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于1946年5月3日正式开庭后,中国检察官向哲浚就一直在为受审的28名战犯在死亡的阶梯上排着队: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
对于东条英机和松井石根,向哲浚有足够的证据把他们送上绞刑架。但是对于土肥原和板垣,向哲浚却没有信心,甚至自责懊恼得几乎要崩溃。可以说审判第一阶段对两人的控诉因为证据不足,对中方极为不利。如果在第二、第三阶段中,中方还拿不出有力的证据,那么这两名刽子手将有可能逃脱应有的惩罚,他们在中国侵略的事实有可能永远被掩盖。
但是找到置两人于死地的证据又何尝容易?日军战败时几乎销毁了各种有用文件,再加上这两名战犯行事狡猾,想抓住他们两人的把柄可说是难上加难。情急之下,向哲浚在审判第一阶段即将结束时,抽空从东京飞回了南京寻找对策。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一个好消息让他喜出望外——倪徵燠从国外回来了!
时任南京司法行政部参事的倪徵燠曾与向哲浚两度共事,因此向哲浚对于这个有些内向的中年男子还是很了解的。倪徵燠虽然话不多,但行事沉稳,计划周详细致。现在向哲浚最需要的就是倪徵燠这样既有法学理论知识、又有审判实践经验的人。于是向哲浚向倪徵燠发出了求援。
倪徵燠接到求援后没有犹豫,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并出任中国检察组顾问团首席顾问,从此踏上了寻找证据的艰辛之路。
汉奸赵欣伯出尔反尔,把本来写好的证据烧毁了,寻找证据之路徒增变数
接受任务后的倪徵燠并不急着奔赴东京。他知道虽然向哲浚等人已经在国内寻找过证据和证人,但仍然不愿放弃。他想再争取一下。
1946年岁暮的一个早晨,倪徵燠带着一份写有伪满“立法院院长”赵欣伯、华北“临时政府”首脑王揖唐、南京“维新政府”首脑梁鸿志等汉奸的名单与助手一起搭飞机,满怀着希望从南京直飞北平西郊机场。倪徵燠认为最了解日本人的,甚至手中掌握证据的,最有可能就是汉奸。
等到他们经过一路颠簸来到位于陶然亭附近的第1监狱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虽然此前监狱方面曾暗示这几个汉奸,有人要来为东京审判取证,如果他们能够有效地合作,揭露土肥原和板垣的累累罪恶,或许可以因为悔过表现而减轻刑责,但是思想顽固的汉奸梁鸿志和王揖唐却假装昏迷,不肯合作。
赵欣伯倒是很愿意配合。对于倪徵燠的问题,他积极作答,并不隐瞒。当倪徵燠试探着要求他写些书面材料、以便自己带去法庭作为证据时,他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很意外的顺利有的时候反而是不正常的。就倪徵燠对赵欣伯的了解,他不应该如此坦诚,何况他也是学法律出身,一向严谨轻易不留下痕迹,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同意留下白纸黑字呢。说得好听一些,这些东西可以作为指控板垣和土肥原的材料,但反过来不是一样可以成为他自己的犯罪证据吗?
果然,当倪徵燠再次去见赵欣伯时,赵欣伯已经变了。他当着倪徵燠的面,将写好的材料投入火炉之中。熊熊大火消蚀了倪徵燠心中仅存的一点儿希望。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恐怖的红八月:红卫兵打杀教师
- 下一篇:粉碎四人帮后谁推荐了胡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