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雪白血红: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史 >> 阅读

雪白血红: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史

作者:刘振清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8日 点击数: ( 字体: )

 
赵尚志(著名抗日将领,东北抗联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参加中国抗战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时指出,“在这场极为残酷的较量中,包括今天在座老战士在内的大批苏联红军远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肩并肩对日作战,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近来热播的电视剧《松花江上》涉及东北抗联的抗战情节,这里对历史上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情况做些介绍。
 
  ■彭真:我们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即为其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十余支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抗日游击队的领导,1933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满洲省委要加强党的领导,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扩大游击战争。于是,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此后,发展到11个军,30000余人,游击区扩展到70余个县境,建立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片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东北抗联各部队团结各族人民,坚持游击战争,继续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伪军进行顽强的斗争,受到中共中央高度评价。
 
  1939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阶段。由于日、伪军不断加强殖民统治和疯狂“讨伐”,再加上抗联没有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屡遭挫折。1940年,各部队的活动更加困难。1月24日,中共吉东、北满临时省委代表周保中、冯仲云和赵尚志等在苏联伯力举行会议,决定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将抗联三路军缩编成支队分散活动。此后,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依靠汉、朝、蒙古、回、鄂伦春、达斡尔等各族人民,继续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到1940年冬,仅剩下不足2000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14年历程。根据日伪统计数字,十多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和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66611次,消灭了18万名日伪军,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为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彭真在谈到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时曾这样说:“我们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在长期的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抵御着难以想象的严寒和饥饿,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敌强我弱的形势,使东北抗联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参加东北抗联的5万多将士大部分血染疆场。在敌人的无数次“讨伐”中,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除我们熟知的杨靖宇、赵尚志外,还有王德泰、许亨植、童长荣、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祁致中、宋铁岩、金正国、魏长魁等40余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