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县拆碑为何搞得如此“鬼鬼祟祟”? >> 阅读
方正县拆碑为何搞得如此“鬼鬼祟祟”?
日军当年在东北屠杀中国人,1991年作家方军在日本采访侵华日军关东军老兵时,
老兵送给他的照片。
侵华日军关东军和“开拓团”一起追杀我国东北反抗农民。
8月6日上午,据多家媒体证实,引发巨大争议的“日本开拓团”碑已被推倒,消息传来,网友们鸣鞭炮庆祝。
短短一周时间,“开拓团碑”悄无声息地立起,又绝无说法地拆去,50万人民币就这样打了水漂。面对影响如此巨大的公共事件,公共部门竟顾左右而言他,相关责任人神龙不见首尾,人们不禁怀疑:类似的荒唐,是不是将来还会发生?纳税人的钱,难道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在整个事件中,本来有很多选择机会,可每次都选择了最坏的解决方案,所以蠢事一件接着一件。”著名抗战作家余戈表示。
耐人寻味的是,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各方表现不一,既有奋起“砸碑”的网友,又有左右派在网上的激烈对骂,更有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片哑默,甚至还出现了“有爱就是娘”的高论……种种乱象,喻示着我们社会在多元化进程中,共识基础正发生着令人惊讶的松动,当爱国之情被简单等同于愤青、狭隘民族主义时,我们是否有必要进行更深刻地反省呢?
著名抗战作家方军表示,不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它将被载入史册,未来的20年,学者们将会不断提起这一事件。
中日情感底线很接近
对于“开拓团碑”的下场,方军表示不出意料,他阅读了近期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初期略有欣喜之情,对于结果,仅仅表示遗憾,并没因此感到受伤害。“日本是民主国家,已经习惯了不同意见,不习惯只有一个声音”。
“其实中日情感底线很接近,都有民族尊严的考量。”方军说,最典型的例证是,日本人从没给中国抗战将士建过纪念碑。网友们对“开拓团碑”表示愤怒,是最正常不过的情感,不应妄自菲薄。
对于批评意见,方军表示:首先,有人说“开拓团”成员也是受害者,应该宽容,如果这个逻辑成立,东条英机也可以算成“受害者”,那么当年为什么还要审判他呢?第二,在日本,确实有30多个“中国劳工受难碑”,但其中的潜台词依然是日本强大,才能让中国劳工受难,立碑体现的是自命为强者的高姿态,在抗战中,薛岳将军率领的部队共消灭了5万多日军,日本人为什么不给他立碑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试想,腾冲‘倭 ’的碑文如果改成‘日军玉碎纪念碑’,我们能接受吗?”方军表示,在原则问题上,在情感底线上,我们不应动摇。
青年人应了解国家的历史
在过去20多年中,作家方军一直默默无闻地在收集抗战口述史,许多抗战老兵是他最早报道出来的,为此,他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放弃了许多荣誉、地位与金钱。然而,在“开拓团碑”事件中,他却遭到了许多网友的辱骂。
“现在许多青年人,不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这很不好。”方军说,“骂我的网友,回去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当年是怎么挺过来的?在日本人占领期间,他们敢骂日本人吗?在《四世同堂》中,中国警察带着鬼子兵到中国人家里搜查,一会儿工夫,警察出来,自己扇自己大嘴巴,为什么?日本人在里面强奸中国人,他却管不了。这是多大的苦难?这些事实,为什么我们就这样忘掉了?”
“开拓团”当年在中国为非作歹,中国人不能吃大米,否则就要杀全家,今天我们却给他们树碑立传,这是怎样的背叛?
“拆碑体现了民意,它不是领导意志,而是发自人们内心,它将被载入史册,未来的20年,学者们将会不断提起这一事件。”方军说,“因为,它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中国人是有情感底线的。”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郑永年:中国动车事故的制度性反思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 余戈:因发展而为日军树碑堪称国耻
- 方正老人:日本侵华开拓团历史真相
- 荧屏“历史穿帮乱象”迷了谁的眼睛
- “鬼子来了”:历史经不起胡乱消费
- 历史就是历史,理应当摒弃功利色彩
- 拿历史当噱头“中国式碑剧”可休矣
- 联合早报:中国须提防民族主义失控
- 不妨让泼漆与日本开拓团碑一并留存
本周排行榜
- 方正县拆碑为何搞得如此鬼鬼祟祟?
- 纸墨官司:蔡伦是纸的发明人,还是改…
- 不休白不休:各国带薪休假有何不同
- 人民日报:伦敦骚乱事件引发的思考
- 郑永年:中国动车事故的制度性反思
- “满洲开拓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我不被劳教是因没再去北京反映问题
- 重庆“开仓放粮第一案”是否属实?
- 近六成俄国人认为苏联解体本可避免
- 毛泽东到江泽民:被窃听的中国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