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选稿>>正文内容
道法自然:关于舍生取义的一点思考 >> 阅读

道法自然:关于舍生取义的一点思考

作者:姚建翔 来源:作者来稿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8日 点击数: ( 字体: )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在二千年前说过上述的话。虽时境变迁,可以肯定的是,生与义的悖论至少很早就存在和被研判了。
 
舍义取生,还是舍生取义。这本来就是一个值得每个个体考量的问题。对个人的历史进程来讲充其量百年。这百年间能实现的“义”从很大的程度上讲还是以个体生命的存续为基础的——人都没了还怎么干干什么?这也许是历史上舍生取义被大书特书的原因吧。为什么?事迹简单,容易捉笔上手。刺客、岳飞之流因此跃然纸上。
 
但是人类的存续毕竟是以社会的存续为根本,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地存在发展才是个体人健康和谐存续的基础。简言之,社会发展正确与否才是根本正义,才是大义。如此展开,才能谈舍生取义。
 
不管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还是社会主义,都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促进了社会进步发展了生产力。这是较高层次的大义,为之努力奋斗直至献出生命,即舍生取义。但是秦灭六国后那么多侠客义士试图刺杀秦王以实现继续诸王割据,虽然失败了,他们悲壮,但是在统一的大趋势下他们对了吗?
 
抵御外族入侵,保护族类不被奴役、压迫。这也是大义,为之战斗至死,是舍生取义。元清两朝换代之际无数忠臣名将以死维护的是腐败衰落的王朝,试图挽回划地而治的现状,他们对了吗?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保全自己家小或经史著述躲避战火弃世隐居,他们错了吗?
 
为了维护亲人维护朋友维护爱情不惜舍弃生命是舍生取义。一代浪漫诗人普希金为了神圣的爱情与人决斗最终送命,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不被侵害而奋起抵抗不惜生命也是舍生取义,剩下孤儿寡母垂垂老妪苟延残喘。
 
凡此种种,只要是维护正确的东西不惜以命相博的,都可以谓之舍生取义。可问题已经出来了,当“义”发生矛盾时如何取舍?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奉中央之命留守北平与敌周旋,目的是希望尽量撤退重要战略资源并拖到中央军前来增援。后来北平、天津急速失守,张自忠眼见大势已去,继续留在北平已无必要,才设计脱险。他辗转到济南。一路上,他身陷险境,更承受着千夫所指的屈辱,因为从北平沦陷起,全国舆论集中火力攻击他,认为他是华北头号汉奸,报纸上都称他为“张逆自忠”。张自忠后来抵达南京,获中央还以清白。蒋委员长接见他时,说:“等你身体康复,我命令你重回部队,让你再有机会报效国家,回到前方看看你的长官、同僚及部下。”张自忠深受感动。但是,舆论已经不可逆转的将他和汉奸二字联系在一起。
 
一九三八年春,中央任命张自忠为五十九军军长,返回部队那天,他对部众宣示:“今天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战死的地方。”全体官民激昂效命,泣不成声。五十九军组成不久,战事延至徐州外围,日军侧面进攻临沂,张自忠受命挥兵前进增援,转眼间将敌军精锐部队击退,日军仓惶后撤时,张自忠继续追迫,歼灭残敌,造成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大捷”。经此一役,张自忠名震中外,再也没有人说他是汉奸了。但是,在张自忠的心中,汉奸二字已成为他无法洗刷的十字架。同年十月升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一九三九年三月,日军进攻鄂西,进犯随县、枣阳,张自忠再次亲自率领两军团渡海迎战,大破日军,击毙击伤敌军超过一万三千人,再为抗战史上写下了“鄂北大捷”。次年五月,日军又集结重兵再犯襄樊。张自忠指挥部队渡河迎战,当时敌众我寡,但张自忠不顾一切冒险出击,立下遗嘱后即挥军渡河,双方无论在兵力和武器上都十分悬殊,但他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奋勇进攻。两军昼夜激战九天,敌人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中国部队何以这样难打。后来知道我方的领军是张自忠,立即增援反扑,誓要追剿张自忠以复前仇。此时他已经不仅仅是在对敌作战,他在以必死的决心来洗刷灵魂中的耻辱带来的缺憾,因为,英雄是不能容忍被玷污的!最后张自忠率部被围于南瓜店的十里长山,敌人以飞机大炮配合轰击,弹如雨下。五月十六日,张自忠卫士伤亡殆尽,自己身中六弹,屡次爬起冲杀,左右部属请他突围逃生,因南面围困较为薄弱,全力突破仍有生还可能。张自忠坚持不允,到了弥留时向左右卫士说道:“我今天战死,自问对国家对领袖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一代陆军战神终于战死于南瓜店。
 
后来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十万人。灵柩运抵重庆时,蒋委员长特亲临迎灵致祭,并手书“英烈千秋”挽匾,以资褒奖。张自忠殉国时,年仅五十岁,他的夫人李敏慧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如果张将军没有在北平周旋一出,便没有国家力量的最大保全,同样,也没有汉奸恶名带来的耻辱,也不会为了洗刷耻辱而不顾兵法贸然迎战,或许抗战历史都将被改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们可以追求名利,可以爱,但是不能甚,可以藏,但是不能多,最重要的是把好这个度。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