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探索发现>>正文内容
湖南发现苗文石刻群 内容目前无法翻译 >> 阅读

湖南发现苗文石刻群 内容目前无法翻译

作者:吴岱霞 来源:《三湘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9日 点击数: ( 字体: )

 
  
经过长途跋涉,在湖南省文物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终于看到了苗文石刻。记者 童迪 摄
 
 
 
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邵阳市西边陲,历史上城步北部和中部、南部分属不同政区。
自汉至隋,境北资江流域先后属都梁县、武冈市;中部巫水流域及岭南之境为“五溪蛮地”,
先后属刹城、舞阳、龙标县地、隋末,萧铣置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
 
20多年前,一个砍柴少年一屁股坐在一块刻满似画非画,似篆非篆,难以辨识的“天书”石头上;20多年后,省文物局请过来的专家说,“这些‘天书’,是一个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改变了史学界一直以来认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定论。一直以来苗族有文字只是个传说,这次找到实物印证了。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最大规模的苗族文字发现,对研究我国苗族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3月4日至5日,记者与省文物局专家一起,走进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去探访当地的“天书”石头。
 
  1
 
  缘起
 
  一屁股坐在“天书”上
 
  上世纪80年代末,正在读中学的黄周凡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孩。他自小生活在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一次,他放学回家后上山砍柴,累了就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当他拨开石头上的杂草时,一些奇怪的刻痕就露了出来。就这样,黄周凡成了第一个发现苗文石刻的人。因为受过教育读过书,黄周凡凭直觉觉得那应该是字,但是他又一个都不认识。回家后,他向父辈及村里的老人打听,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这些刻字的石头。从此,奇怪的“天书”一直困惑着黄周凡,参加工作后他还多方求证,甚至写过一篇《城步惊现天书》的文章,但均未引起重视。
 
 
首位发现者。
 
  一晃2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小少年也已人到中年,3月4日,已是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黄周凡终于等到了谜底揭晓的这一天。
 
  去年5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他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普查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似篆非篆、似汉字非汉字,还夹杂部分符号与印章文字的石刻,没有一个人认识。后来,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曾晓光经过认真研究,初步认为是十分罕见的苗文。2012年1月,邵阳市文物局将情况汇报给省文物局。
 
  2
 
  考古
 
  “不用争议,这肯定是苗文”
 
  3月4日,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熊建华陪同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党委副书记、南方少数民族文字专家李庆福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绍平教授等一起来到写满“天书”的现场进行考查。
 
  A现场
 
  12 块石刻散布偏僻溪涧
 
  记者在现场看到石刻所在地,是一个叫陡冲头白竹山的地方,这里地势险峻、山高林密、群山层峦叠嶂、溪水纵横。石刻零星散布于一条溪涧之中,最大的一块有3平方米大,耸立在开阔的田坎上,小一点的或被泥沙和灌木掩埋,或因风雨侵蚀而断裂横卧于草丛中……这些天然的不加修饰的石头上所刻的字多则上百个,少则二三十个。此次专家们在已发现的石刻周围又发现了9块苗文石刻,加上以前发现的3块共12块。 专家们判断,在这一区域还有更多的石刻没有发掘出来,兴奋的专家建议,这里应该叫:“城步丹口镇陡冲头村摩崖石刻群。”
 
  曾晓光告诉记者:“正因它们藏身在海拔较高、交通极其偏僻的南山山腰,故得以保存至今。”
 
  B专家
 
  改写历史,苗文不再是传说!
 
  “不用争论,这肯定是苗文。”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党委副书记、南方少数民族文字专家李庆福教授惊呼:“这是一个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改变了史学界一直以来认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定论。一直以来苗族有文字只是个传说,这次找到实物印证了。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最大规模的苗族文字发现。对研究我国苗族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认定这是苗文,而不是其他文字呢?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