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文革凌辱偷渡香港的马思聪晚年为何没有返回大陆? >> 阅读
不堪文革凌辱偷渡香港的马思聪晚年为何没有返回大陆?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不堪“文革”凌辱,于1967年偷渡到香港,从此作为“叛国者”浪迹天涯。马思聪晚年为什么没有返回中国大陆?对此外界有许多说法。传记作家叶永烈揭开了这一谜底:真正原因是台湾当局派人从中阻拦。
从2010年第六期《世纪》双月刊上,读到过传忠先生的《从马思聪未能回国谈起》一文(以下称“过文”),感到非常惊讶。
“过文”使我惊讶,是在于把马思聪未能回国的原因,归结为我写了《思乡曲——马思聪传》。过传忠先生所依据的是中国新闻社原驻美一位记者回忆文章。我借《世纪》一角以说明事实真相。
马思聪给我寄来20多幅照片
马思聪先生次女马瑞雪从美国费城写给我两封亲笔信。
其一,马瑞雪在1987年1月19日致叶永烈函:
今寄上我和父亲的照片,盼查收。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怀!
父亲有很多作品,想交给您代为出版……
其二,马瑞雪在1987年3月6日致叶永烈函:
来函敬悉。父亲日前挂号寄了照片给您。他收到上海的大伯母(叶永烈注:即马思聪的大嫂李薇)来信,告之您曾向她索照,她不敢做主给您。她那里有许多父母欧游的照片,您拿这封信给她看,可要到……
从这两封信可以看出,在《思乡曲——马思聪传》发表之后,马思聪仍要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我代为联系在中国大陆出版,还亲自给我挂号寄来20幅照片(有的照片像A4复印纸那么大),这清楚表明,马思聪先生本人对我是很信任的。
马思聪无法忍受“文革”酷虐,于1967年1月15日冒着生命危险乘坐“
002”号小艇从广州偷渡香港,马瑞雪是这一偷渡计划的制订者。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儿子马如龙来到美国之后,马瑞雪成了他最为倚重的助手。《思乡曲——马思聪传》发表之后,马思聪先生通过马瑞雪与我联系。我手头保存的马瑞雪写给我的信,有27封之多!
倘若我的《思乡曲——马思聪传》使马思聪先生不快,甚至因此不回中国大陆,他怎么可能通过女儿马瑞雪与我有那么多的联系呢?
过着隐居生活的普通百姓
《思乡曲——马思聪传》是一篇5万字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85年《文汇月刊》第5期,文末写明:“1985年3月采写于北京-南京-上海”。我采写《思乡曲——马思聪传》,是因为在1985年春节,公安部宣布为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的“叛国投敌”案平反,马思聪一时间成了“新闻人物”。在我看来,马思聪是“文革”重灾户,是遭受极左路线迫害的典型,很值得为他写一长篇报告文学,于是我闻风而动。当时,马思聪远在美国费城,我无法采访他本人,但是我迅即在上海、北京、南京采访了马思聪诸多亲朋好友。我在《采访手记》中写及:
我像写作科学论文似的,头一步便是查文献。我把许多时间,掷进了图书馆。我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旧报刊、旧杂志查起,一直查到近年来香港、台湾以及国外关于马思聪的种种报道。
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之后,我很快就排出了采访线索。
我在上海采访了卧病在床的马思聪长兄马思齐(就是他当年带着童年马思聪前往法国学习音乐),从京来沪的马思聪胞妹马思琚。我前往北京,采访了马思聪长女马碧雪(马思聪在中国大陆唯一的直系亲属)、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及章彦教授、苏夏教授,采访了马思聪多年老友中央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赵沨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以及诗人金帆,采访了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傅雷之子傅敏等。尤其应当提到的是,我得到公安部的批准,得以进入公安部档案室,查阅了4大袋马思聪“出逃”档案,即“002”档案,掌握了马思聪出走的详情。根据档案的线索,我赶往因马思聪案被捕的厨师贾俊山家,贾师傅当年卖掉自己的自行车,把钱交给马思聪作为南逃广州的路费,贾师傅在狱中受迫害而死,我采访了他的两个儿子。在南京,我采访了马思聪好友陈洪教授……
《采访手记》中还写及,“我是瘸着腿走进家门的,因为紧张的采访,使我的双脚各磨起了一个比象棋棋子还大的水泡。”我的《思乡曲——马思聪传》,是建立了扎实的采访和查阅关键性档案以及诸多文献的基础写成的。
后来据马瑞雪告诉我,马思聪先生看过我的《思乡曲——马思聪传》之后,相当震撼,以为“叶永烈先生是大陆马思聪专案组的负责人”,因为就连马思聪本人都已经记不清楚他离开北京时乘坐的是多少次列车,几点钟到达南京,又是何时到达上海,何时到达广州。他不知道公安部的“002”档案上有详尽的记载。由于查阅这一重要档案,当时有多少人上了偷渡的小艇,小艇在海中的经历,到达香港时的情形,我都清清楚楚,我甚至还拥有偷渡小艇的照片!其实,那是因为“002”档案中,保存了那些与马思聪同船的偷渡者在抵达香港之后给内地亲友所写的信,这些信被公安部门截获,信中详述了偷渡的经历……
“过文”称,《思乡曲——马思聪传》中写及的一段话,“深深刺痛了马思聪的自尊心”,使得马思聪从此不再回到中国大陆。这一段话是:
马思聪住在老人公寓,门可罗雀,晚景凄凉……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不能死”的陈寅恪:无可托付之人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