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周有光谈中产阶级:民国脑力劳动者待遇高于今天 >> 阅读

周有光谈中产阶级:民国脑力劳动者待遇高于今天

作者:周有光 来源:《炎黄春秋》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0日 点击数: ( 字体: )
 
核心提示:鲁迅的收入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的一般待遇,代表当时的中产阶级。脑力劳动者的待遇高于今天,这在当时是中产阶级的生活常态。
 
 
 
周有光先生(来源:炎黄春秋)
 
 
中国有了新兴中产阶级了吗?
 
《凤凰周刊》2010年第33期发表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中国为何没有新的“中产阶级”》。周刊记者访问在复旦大学作客的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古德曼教授,谈论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崛起问题。摘要如下:
 
周刊记者:大约从2000年开始,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在中国崛起。请问,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是怎么看待中国出现中产阶级这一现象的?
 
古德曼: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富裕消费者,但是,他们与其说是中产阶级,不如说是财富新贵。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国外称中间阶级)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很多中国企业家现在主管的企业都是从党政工作中发展出来的。干部退休时,他们的子女变成商人,继承父辈的地方关系和势力。权钱交易常常坦率到了让我瞠目结舌的地步。有一位煤老板受访时候告诉我,他不仅把自己公司的一半股份送给当地政府,而且还得准备加入共产党,他现在考虑在县党委会上“买”一个领导职位。
 
周刊记者:你的意思是,中国所谓的新型中产阶级,很大程度只是执政党的造物,而不是经济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成果。
 
古德曼:你总结得很好。中国的财富新贵不是新的中产阶级,而是未来的统治阶级。
 
发达国家的中间阶级
 
市场竞争的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全国财富的分配自然地形成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是大资本家,人数很少,他们所得是利润,生活富裕。中层是各种知识劳动者(专业管理人员科技工程师、自由职业者),人数不断增长,构成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所得是薪金,生活安适。这一阶层被称为中间阶级,不称中产阶级。下层是工农体力劳动者。他们所得是工资,生活紧凑;技术自动化,工农人数从全国大多数减少成为全国极少数,“蓝领”变为“白领”。
 
中间阶级是现代社会的创新动力。知识分子是中间阶级的主体。他们各有专业,自食其力,贡献一技之长,换取安适的生活。衣食住行、弃旧换新,仰事俯畜、不虞匮乏。但是,他们积蓄不多,是安适阶级,不是富裕阶级。中间阶级的力量不是财富,而是知识。他们运用知识创造财富,不是利用权力巧取财富。
 
中产阶级一波三折:否认、承认、错认
 
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存在中产阶级,不过处于幼稚状态。请看陈明远的重要著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等。其中详尽地叙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薪金收入,这实际上是研究民国时期中产阶级的经济生活。当时没有中产阶级的说法,可是中产阶级已经存在,无名而有实。
 
(一)中产阶级:幼年时代
 
鲁迅,是什么阶级?中产阶级。陈著详细列出他在中华民国时期的薪金收入:(1)教育部当公务员,起初津贴每月60银元,不久定为200银元,后来增至300银元。(2)1926年,任厦门大学教授,月薪400银元;1927年,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月薪500银元。(3)1927~1931年,大学院特约撰稿员,月薪300银元。(4)写作、翻译和编辑:1932年后每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4万多元。(5)从广州到上海,北新书局版税每月200银元;大学院撰稿员月薪300银元,合计每月收入500银元。鲁迅的收入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的一般待遇,代表当时的中产阶级。
 
1927年,中华民国规定教育界的待遇:(1)教授月薪400~600银元,合今人民币12000~18000元。(2)副教授月薪260~400银元,合今人民币7800~12000元。(3)讲师、中学教师月薪160~260银元,合今人民币4800~7800元。(4)助教月薪80~160银元,合今人民币2400~4800元。(5)小学教师月薪40~120银元,合今人民币1200~3600元。脑力劳动者的待遇高于今天,这在当时是中产阶级的生活常态。
 
(二)工资改革:否认中产阶级
 
1953年,上海实行工资改革,开始否认中产阶级。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我从国外回到上海,在大学和银行工作,我的待遇按照新的标准,不再工资改革。我的大学同事和银行同事都要工资改革。
 
如何改革?取消原来待遇的80%。100元改为20元;200元改为40元;300元改为60元。“薪金”改为“工资”,脑力劳动归入体力劳动,取消“脑体”差别。改革的第二天,人人眼睛朝下,见面不打招呼了!晴天霹雳,中产阶级贫穷化!
 
民国时期,“薪金”明显高于“工资”。“薪金”是脑力劳动的报酬;“工资”是体力劳动的报酬。
 
共产主义不承认中产阶级,把中产阶级归入资产阶级。后来,掀起“反右”运动,更加深入地、全面地否认中产阶级。
 
(三)改革开放,重新承认、不幸错认
 
改革开放,建设小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应当是谁?应当是现代社会的创新动力,就是中产阶级。可是迎新时候,掀起盖头,一看不是中产阶级,而是新兴权贵。古德曼教授旁观者清,坦率而明确地提醒大家:错认了!
 
为什么会错认?原来,进入市场经济,要经过一个难以避开的“黑洞”,叫做“原始积累”。日本明治维新,四大贵族垄断资源。印尼反共政变,出现裙带资本主义。前苏联瓦解,俄罗斯高官变巨富。中国改革开放,国营翻牌成民营。新衣冠,旧面貌。“近水楼台先得月”。
 
(作者系语言文字学家)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