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学人春秋>>正文内容
爱因斯坦与蔡元培的“北大之约”意外取消 >> 阅读

爱因斯坦与蔡元培的“北大之约”意外取消

作者:单滨新 来源:《名人传记》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3日 点击数: ( 字体: )

【导读】
 
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曾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承诺在北大作为期两周的讲座,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成行,这成为爱因斯坦的“莫大痛苦”和蔡元培的“最大遗憾”。
 
  然而,蔡元培与爱因斯坦结下的深厚友谊,以及蔡元培对传播新学新知所作出的贡献,仍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名人传记》近期披露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爱因斯坦
 
 
蔡元培
 
蔡元培偶识相对论
 
爱因斯坦(Einstein)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给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基本概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摧毁了“牛顿世界观的旧体制”,被称为“革命的物理新说”。
 
  1917年年初,蔡元培就宗教信仰问题发表演讲,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里面讲到一个观点:科学不能解决的有关时间、空间的问题,要靠哲学来解决。
 
  在日留学的许崇清不认同此观点。当年9月,他发文反驳,说“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对性原理’”,并介绍了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概念术语。
 
  这篇回应蔡元培的文章,使许崇清意外地成为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人。看到许崇清的文章后,蔡元培向远在德国柏林、师从爱因斯坦学习的北大理科学长夏元瑮教授请教有关知识,并索要了一册介绍相对论的简明读本,成为中国较早接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1920年8月许崇清回国后,心胸开阔的蔡元培邀请其在北大任教。
 
  许崇清的那篇文章发表后,国内陆续出现其他介绍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文章。不久,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华,掀起了中国第一波“爱因斯坦热”。
 
  邀请罗素访问的是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其费用由讲学社赞助。1920年11月到1921年3月,罗素在北京大学作了“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数学逻辑”和“社会结构学”等五大系列演讲,多次详细和系统地介绍相对论。罗素被称为“世界三大哲学家”之一,在中国知识界有显赫声誉。他的演讲很快被翻译发表,使爱因斯坦的名字和相对论在中国广为流传。
 
蔡元培三邀爱因斯坦访华
 
  1920年8月底,曾任教育部次长的袁希涛访德时与爱因斯坦相识。他注意到8月24日在柏林举行的“反相对论”集会,以及随后关于爱因斯坦意欲离开德国的报道,便电告蔡元培说,“爱(因)斯坦博士有离德意志,或能来远东”,并询问北大是否愿意接待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蔡元培立刻复电:“甚欢迎,惟条件如何?请函告。”
 
  袁希涛遂于9月11日向爱因斯坦转达这一邀请。当时,爱因斯坦产生过离开德国的念头,但仍下不了决心,因此并未接受蔡元培的这一邀请。
 
  1921年3月,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赴欧美考察,并把邀请欧美教授名流来华任教或讲学作为一项重要公务。在他列出的学术名流单子上,爱因斯坦名列前茅。3月16日,蔡元培抵达柏林的第三天,专程拜访爱因斯坦,当面邀请其到中国讲学。爱因斯坦婉言拒绝,说他担任着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德国方面不希望他离开柏林太久。但他向蔡元培表示,“很愿意稍迟一些访问中国”,还询问在中国应该用何种语言演讲。蔡元培说可以用德文,然后由像夏元瑮这样的学者翻译成中文。一旁的夏元瑮教授则提议也可用英文讲学,但爱因斯坦马上否决这个建议,声称自己的英语太差。这次拜访,蔡元培感受到爱因斯坦对中国的友好和访华意愿,于是坚定了邀请其来中国讲学的信心。
 
  1922年3月,蔡元培接到中国驻德公使魏宸组的电报称:“日本政府拟请Einstein博士于秋间往东京讲演,该博士愿同时来华讲演半月,问条件如何?”
 
  蔡元培显得十分激动,当即复电:“电诵悉。Einstein博士来华讲演,甚欢迎。各校担任中国境内旅费,并致送酬金每月千元,祈转达。”蔡元培明知爱因斯坦讲学两周,却开出以月计的酬金,可知其内心希望爱因斯坦在中国停留得更长一些。这封第三次邀请爱因斯坦访华的信函,于4月8日到达柏林,并由中国驻德公使转交给爱因斯坦。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