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学人春秋>>正文内容
胡适:在中国做一个好人到底有多难 >> 阅读

胡适:在中国做一个好人到底有多难

作者:王开林 来源:《同舟共进》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旧学邃密,新知深沉】
 
  当年,严复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人崇博雅,“夸多识”;而西方学人重见解,“尚新知”。由于在学术价值上的取向差异,中国学人善记诵而少发明。蔡元培曾夸赞胡适“真是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一个人”。在学术上,胡适“不立异,不苟同;不自立门户,也不沿门托钵”,他只开风气。当年,有一位联坛高手将“孙行者”对应“胡适之”,堪称切对。胡适确实就像孙悟空,是向西方取经的头号主力,他扫清妖氛迷雾,为中国文化界取来了几部真经。
 
  哲人必定留下哲言,精妙哲言较之长篇大论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胡适的许多哲言丝毫不逊色于《论语》中孔子的哲言。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要小题大做,千万不要大题小做”,“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点主义”,“呐喊救不了国家”,“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不做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胡适勤者多获,以他的三倍乘法计,他在世间活了72岁,即相当于绝大多数人活足216岁——其实又岂止此数呢。
 
  胡适治学如老吏断案,极重视证据,最烦人轻作断言,什么“西汉务利,东汉务名;唐人务利,宋人务名”,什么“明代士大夫重气节”,诸如此类,他统统斥之为“胡说”。他在致弟子罗尔纲的信中写道:“名利之求,何代无之?后世无人作《货殖传》,然岂可就说后代就无陶朱、猗顿了吗?西汉无太学清议,唐与元无太学党锢,然岂可谓西汉唐元之人不务名耶?要知杨继盛、高攀龙诸人固然是士大夫,严嵩、严世蕃、董其昌诸人以及那无数歌颂魏忠贤的人,独非‘士大夫’乎?”罗尔纲作《太平天国史纲》,外界赞为民间良史,胡适却感到很不满意,他责备道:“你写这部书,专表扬太平天国,中国近代自经太平天国之乱,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你却没有写。做历史家不应有主观,须要把事实的真相全盘托出来,如果忽略了一边,那便是片面的记载了。这是不对的。你又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受了太平天国提倡通俗文学的影响,我还不曾读过太平天国的白话文哩。”如此严切的批评无异于当头棒喝,令罗尔纲知所改进。
 
  胡适研究先秦诸子,他考证出的老子的年代与钱穆不相合,有人批评他有成见,胡适又好气又好笑,他对学生说:“老子又不是我的老子,我哪会有什么成见呢?”有的同学问他要不要去听钱穆的课,他说:“在大学里,各位教授将各种学说介绍给大家,同学应该自己去选择,看哪个更言之有据,更合乎真理。”
 
  胡适做北大校长时,壁报上每天都会更新骂他的揭帖,但他在红楼讲“宋朝理学的源流”,能装五百人的大讲堂仍撑得满满当当,连讲台上也有人席地而坐。胡适讲课,“字正腔圆,考据博洽,还带上许多幽默,弄得人人叫好,个个满意”,他的魔力真够瞧的。这正应了徐志摩的那两句赞美词:“你高坐在光荣的顶巅,有千万人迎着你鼓掌!”
 
胡适一生桃李满天下,最得意的弟子却要从物理学的根脉去寻。物理学家饶毓泰、吴健雄是他任中国公学校长时的学生,算起来,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是物理学家吴大猷的弟子,是饶毓泰的徒孙,胡适则是他们的太老师。
  
【“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和蔼可亲,总是满面笑容,言谈晏晏,使人如坐春风,与马君武那种盛气凌人,一言不合,就用鞋底抽打对方的耳光大异其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曾择定不到30岁的胡适为接班人,胡适自觉经营业务非己所长,且他更乐意留在学界,便推荐老成持重的王云五代替自己。这件事使人看到老辈学人对晚辈的爱惜和扶持。胡适提携后进同样不遗余力,最难得的是他还不存党派之成见。千家驹是共产党员,胡适推荐他去陶孟和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去,陶有顾虑,胡适便说:“你管他是不是共产党,你就看他在你这里工作行不行。”
 
  上世纪50年代初,张爱玲寓居香港,寄小说《秧歌》给胡适,他看得极为仔细,赞赏备至,嗣后将通篇圈点且题写了扉页的原本寄还张爱玲,使她“看了实在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张爱玲到美国后,颇得胡适的照拂。这两位《海上花》的高级别读者,对文学的理解有许多共同之处。胡适爱护晚辈,慈中有严,女作家谢冰莹请胡适题词,胡适的话句句都到心坎:“种种从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莫更哀。从今后,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
 
  胡适爱才、惜才、奖掖后进,乐意做青年人的朋友,他常用易卜生的那句名言——“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把你自己铸造成器”激励青年人。胡适对许多学者都有知遇之恩,他从不在意对方的政治立场,只留意他们的学问。如季羡林、杨联升、沈从文、毛子水、邓广铭、吴晗、千家驹、罗尔纲……许多才俊经胡适的提携和培植成为国家栋梁。但胡适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彭明敏曾得胡适的器重和帮助,赴法国学习国际航空法,学成后任教于台湾大学,30多岁即为教授。此人精神不健全,竟然公开扬言要将外省人处死1/3,放逐1/3,留下1/3供他们驱使,丧心病狂一至于斯,胡适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呢?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