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刘师培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 阅读
民国大师刘师培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分享按钮 核心提示:如果这件事还算不得严重的话,那么刘师培向清廷自白并出卖革命党人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他这样评论革命党:“中国革命党所持之旨,不外民族主义,故舍排满而外,别无革命。师培自斯以后,凡遇撰述及讲演之事,均设词反对民族主义,援引故实,以折其非。盖事实均由学理而生,若人人知民族主义不合于学理,则排满之事实,自消弭于无形。此即古人正本清源之说也。”
1908年刘师培(右四)、何震(右二)与柳亚子、苏曼殊等在上海合影
这种说词,笔者以为既反映了他接受无政府主义之后的思想发展,也可能掺杂了他在新东家面前自保的心理。然而清廷不会这么轻松地信任一个曾经的革命者,刘师培于是通过他的行动表明了他的忠诚。先是诱捕陶成章。1908年冬,徐锡麟案发后,清廷通缉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时陶正由南洋返国,刘氏夫妇与汪公权亦恰巧抵达上海,刘向端方告发了陶的踪迹。翌年,刘师培又告发同盟会国内中部(长江流域)领袖陈其美与浙江党人王金发、张恭等在沪密谋的隐情,导致革命党人张恭被捕。
后来“强盗”出身的王金发找刘“理论”,刘下跪求饶,愿意以身家性命保出张恭,才得免一死,不过,汪公权这个罪恶的小人却被王“解决”掉了。陈其美其时也曾下令蒋介石等暗杀刘师培,但正在美国筹款的孙中山认为暗杀会暴露起义计划,且暗杀行为不足以促成倒清大业,刘师培才得以侥幸保全性命。这样一来,刘氏夫妇注定无法在沪立足,于是只能移居南京公开投靠端方,从此成为彼幕府之人物,刘的身份是两江督署文案兼三江师范教习。后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刘作为随同一路伴行,直到1911年端方在保路运动中被刺杀,刘师培被起义者扣押为止。
在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刘师培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大师,对他的学术才华和学术贡献,学界少有争议。然而,刘师培还有他的另一面,他还曾经有过革命的经历,对他在这方面的表现,则争议纷然,总体上,评价趋向负面。这样一来,似乎就存在着两个刘师培。本文只是利用既有的材料和研究成果,重新编织他的革命故事,试图说明革命的刘师培是源自那个思想者的刘师培。
书斋种下革命的种子
1884年6月,刘师培出生在江苏仪征一个书香世家,从他曾祖刘文淇起,仪征刘氏就形成了以《左传》旧注疏证为核心,广泛整理经、史典籍的门风,刘师培是这门学问的出色传人。在学统上,眼见得刘师培将在科举道路上出人头地,或是做官,或是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乡绅终老一生。
然而刘师培所处的时代注定不能让他这么平淡地度过,有一句名言说“一个人像他的时代甚于像他的父亲”,刘师培就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众所周知,晚清是最令国人尴尬的时期,清政府面对西方侵略者连串的糟糕表现,使得变革的呼声正响彻朝野,敏锐的晚清士大夫阶层是变革方向首当其冲的找寻者,刘师培家族的学问也渗透着这种意识。本来,刘氏家族的学问应是经典的考证风格,仿佛不预世事,但在刘师培诞生之前,刘家的学问已经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一面,也就是说,学术要为现实社会提供服务,而当时的社会就是要变革。这一独特的家门学风,注定了刘师培的学术志向必然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他未来的道路只缺一把时代热火的引领,刘师培改革社会的理想将随着时代风气的转换而日益显明。
据记载,幼年的刘师培聪颖绝伦,授读过目成诵,年仅12岁就读毕了四书五经。他擅长写诗,勤奋异常,而且“其读他书,勤奋亦如是,博闻强记,出语恒惊其长老。”青少年时期的刘师培,在学业上就立志高远,“未冠即沉思著述,服膺汉学,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当刘师培15岁时,他的父亲不幸去世,这意味着刘师培不得不从年少时就得独立应付自己的未来。17岁时,刘师培循着传统儒士的习惯,应试得中秀才,次年,又高中举人。然而世变孔殛,1900年,中国的形势急转直下,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奔。次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终于沦为列强附庸。晚清知识界终于分裂了,是保皇还是革命,横在了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士人面前。曾经推动君主立宪的今文经学大师康有为这时成了保皇派的士人首领,而醉心汉学的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则成了革命派的学界旗手。怀抱经世致用理想的刘师培同样不得不面临抉择,他最终选择的是革命阵营。
革命派的骁将
1903年,刘师培踌躇满志地赴开封会试,不料却名落孙山。失落的刘师培返乡时途经上海,由于独特的地理形势和政治生态,当时上海是国内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带。在这里,刘师培意外地结识了因宣传革命而屡遭清政府通缉的章太炎。章氏此时已是饮誉学林的古文经学大师。刘家数代以治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章太炎推重刘师培家传的古文经学,而刘师培仰慕章的学问,两家学问相近,接谈之下,难免英雄相惜,二人意气相投,当即引为知己。章太炎和刘师培深入探讨了古文经学发展的前景,这终于导引了刘师培的发展方向,使他认识到了古文经学在民族革命中的独特意义。
革命还是保皇,关系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到底走哪条线,需要理论的澄清,而这正是为什么每一次社会大变革都迫切需要知识阶层参与的原因。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问世,同时,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也不胫流传。革命派以《苏报》为阵地鼓吹排满革命,和立宪保皇派在思想战线上展开全面交锋。受章太炎的影响,刘师培思想幡然一变,从此绝意科场,主动投身民主革命活动。这年三月,他在《苏报》发表《留别扬州人士书》、《中国民约精义》等文章,特别在后一文章中,刘师培以渊深的古文素养,结合传入中国的社会契约理论,“证明”在中国政治思想传统中,自古以来以革命推翻君主不为大逆不道,相反,它意味着君主的自杀,在理论上为革命派推翻君主制的政治图谋张本。次年,刘师培改名“光汉”,著《攘书》,以示“攘除清廷,光复汉族”(钱玄同语)的决心。
1903年6月30日,上海租界在清政府的压力下,逮捕章太炎,次日,邹容自首,《苏报》案发生。在此案发生前不久,刘师培恰巧还乡与未婚妻何班完婚。此女需要略作介绍,何班的父亲何承霖,曾任武进县学教谕。何家与刘家有世交,且有姻亲关系,何承霖的长子曾娶刘师培叔叔的女儿为妻,因此刘师培和何班的婚姻属于亲上亲。据传,何班非常漂亮,且有相当教养,更关键的是,她与刘师培结婚后,随夫君重新返回上海,入爱国女社就读,成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改名为震,姓氏也改为从父母两姓,署名何(殷)震,并以何震名世。此女作风非常强势,她常对刘师培“发河东狮吼”,是一悍妇,刘师培的一生受到她很大的影响。
重返上海的刘师培没有受“苏报案”的影响,并再次和革命党人接上了关系。1903年10月,俄国派军进驻奉天,侵略中国的行径日益扩大,并与英、日帝国主义发生了矛盾。为了提醒国民俄国侵略者的威胁,12月5日,蔡元培创《俄事警闻》,次年2月改名为《警钟日报》,不久蔡氏辞去主编职务,刘师培和林獬等成为该报的主笔,继续与立宪派进行斗争,宣扬革命。他在报纸上发表了《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论中国并不保存国粹》等重要文章,明确反驳了康有为等鼓吹的保国保教改变中国的说教。除此以外,刘师培还为《中国白话报》这份以白话文宣传革命思想的报纸撰稿,他曾在该报上发表《论激烈的好处》,署名为“激烈派第一人”。刘师培在文中强烈批评了中国人在变局时刻选择方向时趑趄不前的劣根性,称中国的衰朽就误在“平和”两字,中国的人民如果不用激烈的手段难以鼓动起来,只有通过激烈的行动,中国才可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刘师培激烈的言论所向披靡,这进一步刺激了他针对清廷采取激烈的行动。1904年,刘师培策划了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的计划。王在任广西巡抚期间,广西爆发哥老会陆亚发、王和顺起兵事件,王之春奏请清政府借法国兵以平乱,而且向亨达利洋行借款,许以事后转让广西全境路矿之权。这种破坏革命、出卖国家利权的行径令革命党人为之愤慨。王被免职后居留上海,革命党人万福华(华兴会会员)与刘师培、林獬密谋行刺,刘师培将其朋友张继所赠手枪借与万福华。但万氏临到机会降临,却由于射术不精,刺杀未遂反而被捕,连带黄兴被牵连入狱。虽然刺杀计划没有成功,但刘师培以一介书生勇于行动的品格,使他在革命党人当中的影响大为提升。
同年冬,蔡元培等组织光复会,党纲为“恢复汉族,还我河山”,这和刘师培此前一贯的革命目标十分相称,于是,因蔡元培的引介,刘师培加入该会。1905年,他又参与了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2月,《警钟日报》揭露了德国侵略者侵取山东的密谋,遭到租界当局查封。刘师培在上海待不下去了,遂避往浙江,不久,又转道去安徽芜湖,先后任教于安徽公学、皖江中学,同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当时,陈独秀、章士钊等也在安徽公学任教,并且组织了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刘师培成为其中的一员。
纵观这一时期,刘师培以恢复汉族国粹精神为目标,鼓吹推翻君主专制,并反对满族统治,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成为革命派的骁将。他注重的是国学中的民族思想,坚持“辨别夷夏”,认为“自孔子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而华夷之防,百世垂为定则。”然而当他的思想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和孙中山纯粹源自西方的革命方案相抵牾时,一切都发生了悲剧性的转折。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