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讲堂>>正文内容
张千帆:中国宪政发展的路径与局限 >> 阅读

张千帆:中国宪政发展的路径与局限

作者:张千帆 来源:爱思想网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3日 点击数: ( 字体: )

 
 
提问七:张老师您好。首先老师您的精神提点了很多学生,特别是在宪法学的道路上,大家看到你写的一些文章很犀利,很鼓舞人心。我的问题是,刚才你讲到在宪政改革道路中,首先有一个前提,宪政这词本身就不是我们中国的,是从西方传来的。您提到的两个路径,一个是官方路径一个是民间路径,在民间路径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进步,但是像您提到的,这种成本和代价非常高,从人权的角度或者从个体的角度来讲,这种过程值得吗?刚刚您举的例子只是几个,在中国各个省都能够举出这种集体性的自焚、爆炸的例子,我觉得这有传染性,因为这种行为引发人民反思,人民效仿。但是这种以生命为代价是非常高的,我想在宪政改革道路上,除了这两条路,我们能不能有第三条路?刚刚您也说了,选举问题,我也是学法律的,我也想去选举,但是那些候选人我都不认识,我也不知道要选张三还是李四,所以行使权利的时候也很难确定。那么在中国能不能进行一种官民合作,就是既不是纯官方也不是纯民间,能不能进行这种探索?谢谢。
 
答:我想我们宪政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就是官民合作的结果,只是有时候是官方先走一步,有时候是民间先走一步来推动政府的改革,但是我想我们不能期待永远能看到很乐观的效果。我今天讲的意思是,第一条路好走,但是靠不住的;第二条路不理想,只是因为它不是一种自在的行为,就是这些自焚啊、跳楼啊、土炮维权啊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人民根本利益受到侵犯之后自发的行为。我的意思是我们要走民间的路,但是要从自发变成自为的,不能只是像孙志刚他们一样,因为他们其实并没有意识到维权,只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我们希望民众有维权的意识,同时要能够看到希望。比如说唐福珍自焚的那个时候肯定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没有人来帮助她,所以她没有别的选择,以为自己走道绝路上了。我们希望老百姓今后能看到更多选择,我们在一起能够做更多的事情。这也许就是你说的第三条路,但是这种路径必须超越孙志刚模式。
 
提问八:我知道您有一位同学叫做天线,我与他有一面之缘,我知道他很活跃,我知道他和国宝叔叔谈过两次话。我想问,您对天线的这些行为持什么态度?北大很多人尊敬他,但是也有人质疑。
 
答:在中国维权很难,所以我对你也对在座的其他同学总的建议是要有勇有谋。勇气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德,我们目前状况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就是我们太懦弱了,太害怕了;人民害怕,政府官员也害怕,大家都害怕,所以就成了这样。大家能够勇敢的站起来,说些实话、做些实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作为个人,作为朋友,我也有一些担心,因为目前这么做代价会比较高,而且效果未必好。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我也觉得我们社会应当有人在前面冲一冲,但是我个人不是采取这种哲学的,就是你们“敢死队”在前面冲,等你们倒下了,该我出场了。我没有这种思维,我希望大家基本上都在同一战线,相互之间可以有一个照应和保护。同时我相信,在中国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只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至于让自己付出太多。
 
提问九:张老师您好,谢谢您今天的讲演。其实在听您讲座之前,我也是对中国持悲观态度。如果在新闻上、网络上看到一些暴露的黑幕,我非常悲观、沮丧;当看到许多正面消息比如说政府大刀阔斧打黑除恶,我又会觉得还有希望。我有一个困惑就是,如果,我只是假设,如果没有人站出来,任由社会恶性循环下去,您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它会经历多长时间会迎来您所说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就是社会性质什么的进行变化。您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是您对我思想的一个评价。
 
答:你的思想是等五十年引起大变动。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人民觉悟高度提高了,宪政自然改进了。
 
追问:社会的恶性循环,难以维持,那么经历多久会大变革?
 
答:你是说等到什么时候维持不下去了,就可以开始变了,譬如说成都PX化工厂开始泄露了,成都人民都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了;或三峡出了什么事情,够大了吧?
每次讲座都会遇到一些占星学的问题,但我不是占星学家,不能预言进后三十年或者五十年会有大的变动,但我是一个不愿意等的人,我觉得等是没有出路的。哪怕某天出大事了,也许会变,但是就一定是往好的方向变吗?谁能打保票?在我看来,通过恶性事件引发的变革一般是凶多吉少,它只会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因为大家都慌了、都乱了,对维稳期望太高了、对政府要求太低了。政府只要依靠强权把局势控制住就可以,那时蒋介石、毛泽东、袁世凯就都出来了,而且大家会很崇拜他们,因为只有他们才镇得住。所以我是不看好这种末世心态,好像到了末世我们就可以凤凰涅磐,又可以重生,我觉得这是没有出路的。而且我基本上是一个儒家,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没有权利把我们应该完成的事情留给下一代,期待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麻木和无动于衷承担责任,因为我们的麻木任由政治继续恶化下去导致社会生存环境的全面恶化。这种恶化给我们整个民族会带来灭顶之灾。目前我们讨论的都还是“软”的东西——制度是一种软约束,当然会产生“硬”的后果,比如说制度允许官员滥用权力,结果导致了出人命了,但是将来某一天,如果我们资源耗尽了、环境污染了、生态恶化,导致了我们中国不再能维持生存的地方,那时候我们不管怎样改革制度,中华民族将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这绝对不是没有可能的,尤其是这种盲目开发、盲目发展的趋势继续下去的话,总有这一天的。我是觉得我们民族的性格似乎是变得一茬不如一茬,当然我从来不认为我们的国民性有多么的好,但是在古代毕竟在那么一群社会精英群体,至少是“大学生”吧——那些经过经典教育、读过《大学》的人就属于这个社会的精英了,他们不会等的,他们有一套社会理想,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性格,但不知道经过历代政治运动机器的绞杀之后,到了现在基本上是沦落到一种完全被动消极的性格。
 
我还是觉得我们是不能等的,中国是等不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难。让我对你们提一个建议,以前也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就是说她看到中国的现实,感到很郁闷、很悲观。那我就给你一个儒家的答案,儒家是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看社会是这样,我感到郁闷,这是正常的的。但是也用不着太郁闷吧。你看了这些悲剧、喜剧、恶作剧……都是别人做的事情,对不对?我处在这个社会环境不好,是这样,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的,但儒家的根本问题是:你自己怎么样?这个是贪官、那个是奸商,你呢?难道你不应该首先关心你自己吗?对不对?毕竟,这个贪官、那个奸商不是你呀,你替他们郁闷什么呢?他们自己应该郁闷才对。所以一旦当你首先关注你自己的话,你就不应该那么郁闷、那么悲观了。当然,这有点自私,但是儒学首先就是“为己之学”。你首先应该自己做一个好人。如果你能够做到道德上、法律上要求你做的事情,你是不应该感到太悲观、太郁闷的。因为毕竟你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情,其它那些都是别人的事情。你何必为了他们而郁闷呢?反过来,如果你自己没有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你能做的事情不去做,难道你不应该更郁闷吗?所以,最后我就送大家一句话,这就是我们传统儒家做人的原则:现在我们都还比较“穷”,那就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不是说人家把功课学好,把自己的学业学好,将来找个好的工作就行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履行公民的一些基本义务,如果你能够把这些做好,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我们离“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境界就不远了。
 
提问十:我是一个高中生。我觉得刚才的场景就像鲁迅在日本看的电影一样,您讲的是悲剧,下面看的那些人将会麻木不仁,因为他们在笑,您觉得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麻木呢?我听你在讲国家在逼迫您,不应该去做,您这是懦弱吗?为什么会懦弱呢?难道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他们就不怕死吗?为什么就不怕迫害他呢?而且那个时候他们的处境比我们现在更加可怕。
 
答:不一定,这也许就是我对你的问题的回答,我们总以为历史在进步,不一定,是吧?那时候,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说梁启超他们也怕死啊,逃到日本去了,后来只不过是政策宽松了,他们回来了。关于鲁迅有个说法,如果他活到1949年以后,他很可能会被枪毙的。你说为什么在1949年前没有被枪毙,1949年以后会被枪毙呢?难道这不表明他们环境也许比我们的更好吗?
 
追问:你这是在狡辩,在为他们的虚伪开脱。今天在场的都是精英,悲剧就是这里一个个的例子,为什么大家会笑,但是,我在听的话绝对没有这种感觉!你们说让我理性,我相信大家有智商,但是光有智商没有情商是不行的!
    
答:我希望你毕业以后能考上政法大学,就学法律,考上宪法的研究生,到你那时候也许你也会笑,要改变现实不那么容易的。而且我还希望,政法大学毕业以后你能做上领导,如果领导想的都像你这样敢想敢说,那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问题是,他们不是像你这样想的,需要你去改变他们。
 
刚才同学们笑,不是因为笑这些悲剧,不是因为唐福珍死了所以笑,而是因为我们国家那么多不正常的现象。比如说1949年之后六十年没有批准过一次游行示威的申请——我建议你现在也不要匆忙地去申请,因为可能对你自己不利,他们是针对这种不正常现象在发笑。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首先是表明一种不认同,是一种嘲讽,所以你没有必要责怪他们。但是回到这位同学的问题,我觉得他说的也对,大家光笑是不够的,也许我们就需要更多的人到海淀区的某一个公安局去进行游行示威的申请,申请的人多了,也许事情就会有所改变。就像鲁迅所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宪法给你指了路,但这是一条虚线的路,现在还没有——只有走的人多了,最后也才能成为路。(长时间的掌声)
 
谢立斌副教授:
 
我代表法学院给张老师送一份小小的礼物。(长时间的掌声)
 
主持人:
 
相信张千帆教授的讲座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对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理论素养大有裨益。让我们用掌声再次表达对两位老师的谢意!谢谢大家!
 
会务: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策划、筹备:王翔、林东晓、沈沛峰
主持人:张潇文
录音整理:张潇文、陈亚辉、蒋颖、张燕、赵晶、孔腾、王文娟、胡兰英、冉敏
文字校对:林东晓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