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如何理解佛教的“看破红尘” >> 阅读
何新:如何理解佛教的“看破红尘”
记者:佛教的目标何在?人们说学佛的目的是要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极乐世界存在吗?
何新:学佛的目的,是追求对人生与世界达到彻悟(觉醒)的境界。小乘极力渲染和宣讲极乐世界。但大乘主张诸法无常,诸法无我,一切境由心造,“境”只是主体、本体自身所设定的虚幻意识,是缘起性空的变动之流,既然如此又哪有什么永住不迁的极乐世界?
佛学的涵摄性极广,其流派亦繁多。般若的基本原理是主张“性空”。般若学中的“缘起性空”论,指诸法(法即现象)的自性空,本旨正是反对小乘部执名相为实有的虚妄。
因此,真正的般若智慧,是了悟于“他性空”及“自性空”的。研求之要探索“中观正见”,决非念佛即可得佛。
所以,所谓“极乐世界”,只是佛教面对俗世的一种象征的说法。实际上,何来极乐世界,哪有仙山琼阁?
记者:那么学佛的目的又何在呢?
何新:在于追求和实现一种超越自我,进而普济众生的济世情怀。这正是大乘佛教修持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大乘理性佛学认为佛陀并不是神。佛陀被看作只是人生的导师、引路者。
佛学认为,众生平等。人与佛也是平等的。自然万物和人,没有一息不与全宇宙呼吸相通。一手指可以搅动五洲六洋的海水,一呼吸可以变换全宇宙的空气。
大乘佛教最基本的修行就是发“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其中慈就是爱;悲就是同情;喜就是超越憎恨、畏惧与痛苦,永远保持一种宁静、穆乐的心理状态;舍就是舍弃,对人生的一切拿得起,舍得下,不执着。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看破红尘”。也就是达到了了悟。
由量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澄明之境。一物多相,诸法无常。法相俱空,空亦非空。其来勿喜,其去勿悲。
研究佛学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精神的这种了悟,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不迷,不执,不妄,不滞。由这种精神的彻悟中方能领略到“极乐”,实际这恰恰也是无乐。
所谓不悲不喜、不嗔不怒,从而随境而安,缘起性空,获得精神的自我解放——大解脱。
记者:佛教的真正宗旨实际是要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何新:精神的解放、解脱。这是一种至明至哲的精神境界。精神愈痛苦,就愈需要追求这种境界。宋代的两大名士王安石、苏东坡,①在政治上一生对立。但在晚年却都浸心于禅悦,结果和解而成为朋友。②这也是解脱。达到这种境界才有幸福可言。因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如何能够度过这苦难的人生呢?就靠这种精神境界。
小乘佛学上座部中有毗昙一派。这一派最讲究“戒、定、慧”之学。戒是持戒,坚忍而有所不为。定即“禅定”,实际是凝想主观,主体意志的坚定。慧就是明哲。以慧观“数”——数非数字之数,而是“数法”(这个概念相当于哲学中所谓规律、尺度)。
在此三谛中,慧是目标,戒是根本,定是方法。以戒立定,以定求慧。
以智慧而寻求从人生欲界、物界、情界、苦界的解脱。学佛修持,目的就是唤醒人心中本有的智慧(即慧根,儒学所谓良知)。这个命题与柏拉图的命题相似。柏拉图认为理性(理念,Idea)先验地存在宇宙及于人心。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佛道与仙道不同。佛的境界比仙的境界要高。高在哪里呢?仙人只是长生的俗人。求仙是为了使世俗的享乐永恒化,保持世俗的一切物欲享乐。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成仙后还需要带上鸡和犬。
而佛则不同。成佛是追求达到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感性的物界,感情的情界,欲望的欲界,超越于整个世俗世界。
佛的智慧有下述特性:一是对一切事物有彻底的认知与把握;二是他的智慧与行为都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即所谓“正觉”(正确认识)、“等觉”(普遍认识)、“圆觉”(贯通融汇的认识)的境界。
佛教伦理主张对人世间一切生灵充满关爱,对人类中弱者苦者不幸者充满同情(大悲心),以冷静刚毅(大雄)态度直面人生,对人类广持博厚的父性爱(大慈)。
说缘
记者:常常听到人们说佛时谈“缘”,谈“缘分”。究竟什么是缘?
何新:缘,在汉语中是个复杂概念。(1)缘是遇,遭遇,机遇,机缘,即偶然。(2)缘是联/连,关联,牵连,攀缘,也是缘。(3)缘是果报。有因才有缘,有前因才有后缘。因此,缘也是爱。是爱之情与爱之境。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非常广义的因果论,又是一种非常广义的泛生命论。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伊斯兰宗旨:兼及与儒家文明的对话
- 下一篇:颜炳罡:儒学并非为君主专制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