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寻访文革与65岁老人书写文革 >> 阅读
90后女生寻访文革与65岁老人书写文革
【导读】苇子对南都记者说,(文革)既然都过去了,老人家年轻时做了什么愚蠢的事情,都会给下一辈提出来,这样才能避免年轻人重蹈覆辙。

杨霞丹,1946年生。2009年,杨霞丹开始个人史写作。
图为1965年,杨霞丹(前左一)高中毕业。

苇子,1993年生。开设博客“90后的天空”,撰写历史学习文章,在同学间进行“文革”常识访问。
图为寻访重庆红卫兵墓后,苇子在大门前留影。

重庆红卫兵墓园里墓碑。
发现你身边的历史
我们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杨霞丹,个人史写作者
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何三畏,媒体人
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
之后,苇子用十来天时间、对七个同学进行了访问,看看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苇子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场景,“你要躲在家里吗?”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可以在家里上网。”同学对“文革”的无知与淡漠让她震惊。但即便她自己,也仍然不能理解历史。
今年1月起,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历史,《看历史》杂志发起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意在使青少年明白,历史并非抽象简单的人名与事件,而是与己相关,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延续。
几乎同时,更多的历史亲历者,开始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65岁的杨霞丹写出20多万字回忆录。帝王将相之外,个人终于张口诉说历史。
一个社会的集体回忆,深刻影响着它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而历史与历史教育,扮演着历史传承的中介的角色。
苇子发问,为什么不能忘掉,好让生活不那么沉重?
杨霞丹回答,因为那段经历刻骨铭心。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留美考察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