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专栏>>正文内容
“孝陵卫”怎样从一支军队变成一个地名 >> 阅读

“孝陵卫”怎样从一支军队变成一个地名

作者:白 雁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7日 点击数: ( 字体: )

 
 
王虹铈在《孝陵卫营房漫话》一书中描述了他眼中的孝陵卫
 
 
 
原陆军大学校长办公室
 
 
 
蒋介石在孝陵卫大操场复兴台前与陈诚、黄杰合影
 
 
在孝陵卫营房原址上挖出的手雷和刺刀
 
 
 
原副官学校遗留的建筑物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原陆军参谋学校食堂
 
 
 
卫岗西的韩恢墓
 
 
下马坊公园内观音阁大石壁
 
 
 
下马坊公园内奉旨蠲免三则碑
 
在附近居民的记忆里,十几年前的孝陵卫,还是一派田野青葱、鸡犬相闻的乡村风光。如今,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小区,早将乡村风光一盖而过。不过,作为一个在孝陵卫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居民”南京理工大学的王虹铈老师眼中,却始终有个不一样的孝陵卫:“孝陵卫实际上指的是一支军队,是专为明太祖朱元璋守陵而设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孝陵卫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名,不过,由于扼守南京城的东大门,从明末到民国,南京经历的多次战争中,孝陵卫一带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战场。
 
明朝
 
孝陵卫和天津卫、威海卫一样重要
 
王虹铈告诉记者,孝陵卫最初是明太祖朱元璋陵园警卫部队的称呼,“史书记载,孝陵卫设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下设五个所,除前、后、左、右所外,还有一个牧马千户所。”说起牧马千户所,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朱元璋当初营造陵寝时,见钟山陵冈上下有许多鹿,取鹿马求“蕃息”之意,设牧马千户所机构。千户所刚设立时,领导职务空缺。一天,朱元璋微服视察陵寝建设情况,返城时遇上大雨,躲进一户农家避雨。谈话间问到户主姓名,户主说叫“董茂”。朱元璋听了大喜,因为“董”字就是“千里草”,马鹿的生息繁衍,当然离不开草。朱元璋于是任命董茂为千户,世代承继。
 
孝陵卫虽然是为了守陵而设,但是规格却非常高。“卫”的规格有多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军史专家戚厚杰研究员告诉记者,明朝初年中央采用六部制,其中兵部是军队的最高指挥,不过,兵部只有出兵之令,没有统兵之权;兵部下设前后左中右五个平级的都督府,都督府只有统兵之权,没有出兵之令;兵部与都督府之间,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到了地方一级,设有都指挥司,最高长官为都司。都指挥司下设卫,相当于现在的军师级,卫的下一级是所,有千户所、百户所之分。
 
戚厚杰说,“卫”通常设在战略地位重要的地方,“比如,与孝陵卫同级的还有天津卫、威海卫等。天津扼海河入海口,战略地位显要,威海位于渤海黄海交接处,重要性不言自明。”
 
作为一个重要的“卫”,孝陵卫当时的编制大约是5600人,驻军以南京城墙、灵谷寺墙为东西界,北界则达当时的孝陵皇墙。
 
 
 
“分享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由百家讲坛杂志官网发起的华夏地名群诚邀您来聊聊地名吧。
 
华夏地名新浪微博:http://weibo.com/huaxiadili
 
华夏地名新浪微群:http://q.weibo.com/310767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