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刘皇后:挣钱有法,救国无方 >> 阅读

刘皇后:挣钱有法,救国无方

作者:路卫兵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点击数: ( 字体: )
 
作为一国的皇后,天下是老公的,老公的就是我的,她有足够的理由和资本藐视钱财,既不需要拼命去赚钱,也不需要精打细算地花钱。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还有过这样一位皇后,在她达到一个女人所能达到的地位极限时,却仍然对金钱无限痴迷,甚至在国难当头身家性命不保时,仍旧惜金如命。她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氏。
 
刘皇后爱财,更会敛财。她捞钱有两种手段——
 
一是经商。她打发身边的宫女太监走进农贸市场,都别在宫里耗着了,做买卖去吧。“薪刍果茹,皆称中宫所卖”,水果蔬菜什么的,啥都搞,并挂出招牌:皇家食品。后宫下海,这本身就是一大噱头,加上皇宫御用这个驰名商标,再整上两句广告词—你想和皇帝同吃一畦菜吗?你想让自己的皮肤和皇后的一样细腻吗?那你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这买卖没有不好的。刘皇后很容易就淘得了第一桶金,之后便乐此不疲了。这生意没任何风险,工商城管不敢管,国税地税不用交,干赚不赔,卖不了还有御膳房兜底,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做的买卖吗?
 
再就是受贿。这个来钱更快,连吆喝都省了。老公是皇帝,生杀予夺,掌握着全国人民的命运,托他办事的人肯定不少。可皇帝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于是就有聪明人迂回到了皇后这边—两口子给谁说都一样,晚上睡觉把话递到效果更佳;就是不能立竿见影,也算是一个人事储备,迟早用得上。这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无数事实验证着它的可行性。刘皇后办事钉是钉铆是铆,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毫不含糊。钱财一分为二,一半给皇上,你看,谁谁谁孝敬您来了,这人不错,挺懂事的,有能力有魄力,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剩下的一半归自己,入小金库。
 
那边做生意,这边收贿赂,刘皇后忙得不亦乐乎。看着“货贿山积”的金银珠宝,再苦再累也认了。这钱她不花,一切吃穿用度照样走宫里的账,去外面消费了也是回来报销,自己是零开支,干进不出,不发财才怪。唯一花钱的地方,就是给附近寺庙里添些香火。刘氏觉得自己能当上皇后,全是佛祖帮忙,所以也偶尔出手大方一回。
 
刘皇后爱财如命,是和她的两个情结分不开的。
 
一是出身情结。刘皇后出身低微,这是她对钱财充满渴望的最原始的因素。刘皇后出生于魏州成安(今河北大名东北),父亲刘山人是卖野药兼算卦的,家里很穷。刘皇后进宫,也是因为一个偶然机会。李存勖灭后梁,大将袁建丰攻打成安,看她长得乖巧,于是送入宫中当奴婢,那时刘皇后才五六岁。整天目睹后宫的繁华,却没有一样属于自己,在这种富丽堂皇的刺激下生存,她自然对钱财有着无限的渴望。这种渴望深入骨髓时,便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欲望。
 
刘氏当上皇后,不再受穷了,这种欲望本应该逐年减退才对,但她的欲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因为她穷怕了。当一个人真正有过饿得两眼直冒绿光,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痛苦经历后,才会切身感受到穷的可怕。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贪官的钱两辈子躺着花都花不完,却还要贪得无厌的原因。
 
二是攀比情结。刘氏是李存勖的第三个老婆,在她之前,还有正室卫国夫人韩氏和燕国夫人伊氏。这二位都是家世显赫出身名门,刘氏来自民间,又是从底层奴婢干上来的,在她们面前自然就很自卑。而消除这种自卑的一个好东西就是钱财,钱财能让她获得莫大的安慰,也可以给她带来成就感,让她说话有底气。
 
因为要攀比,刘皇后更加忌讳自己的出身,甚至可以不认亲生父亲。刘山人听说女儿在宫里富贵了,就乐呵呵地找来了。突然冒出来个老丈爹,李存勖便让袁建丰来辨认。袁建丰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刘山人有个显著特征—黄胡须,而且还是那身打扮。没错,是他。刘皇后这下急了,这不是来打我脸的吗?我前脚才和小韩、小伊吹嘘我家多富有,有多少头牛多少亩地的,后脚就来个叫花子爹,丢人现眼。于是,她不由分说把她爹轰了出去—哪儿来的叫花子,俺爹早死了!
 
皇后如此贪财,皇帝难道不管吗?不是不管,是顾不上。这要说到李存勖的一个特殊爱好:唱戏。他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扮上花脸,穿上行头,亲自上台,不过足戏瘾绝不罢休。刘氏投其所好,刻苦学习歌舞技巧,在一次歌舞表演中被李存勖看中,进而被纳入后宫专宠。刘氏最终成为皇后,也是靠的这一招。李存勖自取艺名为“李天下”,一次上台表演,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就给了他一耳光,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李存勖一想,是这么个理儿,不但没责罚伶人,反而予以赏赐。他还对刘皇后搞恶作剧,“自负蓍囊药箧”,扮成刘皇后父亲刘山人的样子,背了药箱,衣衫褴褛地跑到刘皇后那里,说要找女儿。如此玩闹的皇帝,整天生活在戏里,哪儿还顾得上皇后干什么!
 
刘皇后最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富婆,国库的钱都没她的多。国库是有进有出,要给工作人员开工资,还要拨军费什么的;刘皇后这儿不会,光进不出,只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国库都不得不向她伸手借银子。同光三年(925年)秋,黄河泛滥,庄稼绝收,税收不能保证,财政出现赤字,甚至皇宫卫队都发不出工资了。这事非同小可,连保护皇上的人都吃不饱肚子,这安全能有保障吗?于是就有人向李存勖建议,让刘皇后拿私房钱出来给将士,现在全国就她一人富得流油。
 
结果刘皇后断然拒绝,她大言不惭地说:“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意思很明确,别老惦记我这点钱,花钱也没用,认命吧。后来实在拖不过去了,老公眼都红了,她就拿出来个首饰盒递给李存勖,说:“我就这点家当,都拿出来了,你省着点花吧。”
 
这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李存勖没办法,就来了个寅吃卯粮,预收来年的赋税,老百姓更没活头了,国家变得混乱不堪,大将军李嗣源趁乱起兵。国家不保,这下刘皇后慌了,赶忙拿出一部分钱分给士兵,好让他们坚守城池。士兵们都很气愤,说我们的妻儿老小都饿死了,还要这些钱有什么用,他们纷纷扔下兵器逃命去了。刘皇后一看大势已去,也顾不得老公了,赶忙收拾金银细软,拉了好几大车,自顾自地逃到了太原。后来李存勖在兵变中成了刀下鬼,刘皇后走投无路,只得削发为尼。不久,李嗣源即位,下令赐死了刘皇后。这下可好,钱还在,人没了。
 
 
 
 
 
 以上文字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