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唐玄宗就这样把功臣摆平 >> 阅读
“飞鸟尽良弓藏”:唐玄宗就这样把功臣摆平
刘幽求一向自视甚高,经常自诩为拥立李隆基的第一功臣。先天元年,为了巩固李隆基的皇位,他与太平公主一党斗法,从而遭到流放,并险些被害死。如今李隆基亲政了,他好不容易重新回到朝中,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尚书左仆射,可是屁股还没坐热,便又无故遭贬。对此,刘幽求自然是愤愤不平,因而不免“有怨望语”。
和刘幽求同病相怜的,还有功臣钟绍京。李隆基即位后,钟绍京任户部尚书,但是随后又被贬为太子詹事,和刘幽求一样坐了冷板凳。面对如此际遇,钟绍京当然也是牢骚满腹,所以时常和刘幽求一起慨叹时运不济。
刘、钟二人的怨言很快就传进了一个人的耳朵,这个人就是新任宰相姚崇。自然,姚崇毫不犹豫地告发了他们。
开元二年闰二月,李隆基命姚崇对刘幽求和钟绍京立案审查,准备治罪。刘、钟二人不服,不断上疏抗辩。
其实,无论是李隆基还是姚崇,他们的目的一样,只是想把刘幽求等人逐出朝廷而已,并不希望事态扩大。所以,当刘、钟二人极力抗辩、事情一度陷入僵局的时候,姚崇又恰到好处地站出来打了一个圆场。他与另两个新任宰相联名,向玄宗奏称:“幽求等皆功臣,乍就闲职,微有沮丧,人情或然。功业既大,荣宠亦深,一朝下狱,虑惊远听。”
姚崇的言下之意,就是暗示玄宗见好就收,不宜把事情做得太绝。玄宗心领神会,当即贬刘幽求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并把他的700户封邑削掉了600户,同时贬钟绍京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刺史。
此后,刘幽求又几经转任,但始终没有机会回朝。刘幽求抑郁忧愤,就在赴任郴州刺史的途中“愤恚而卒”,终年61岁。死后,李隆基追赠他礼部尚书,谥号“文献”,并“配享睿宗庙庭”。
尽管身后极尽哀荣,但是刘幽求胸中那一腔无故遭贬的怨气,恐怕直到九泉之下也不会消散。
三
随着一个个功臣相继被贬,姚崇在朝中的地位也日渐稳固。但是,还有一个资深宰相也颇受李隆基的信任,让姚崇很有些掣肘之感。
这个人就是先天政变前因告发太平公主的阴谋而成为功臣的魏知古,他已经当了好几年的侍中(开元初称黄门监)。到了开元二年,当大多数功臣都已被逐出权力核心后,玄宗唯独对这个魏知古“屡有顾问,恩意甚厚”,又授予他中书令的要职,让他与姚崇共同执掌中书省。对此,姚崇当然是极度不爽的,一直想找机会把魏知古搞掉。
当然,作为一个政治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政坛元老,姚崇的整人手段是相当高明的,他要谗毁魏知古,必然也会做得十分巧妙,不着痕迹。
早在武周时期,姚崇便已官拜宰相,魏知古早年曾受到他的提携。李隆基先天年间,魏知古曾调任东都洛阳,分管了一段时间的吏部政务。当时姚崇有两个儿子也在东都任职,因自以为其父对魏知古有知遇之恩,遂肆意请托,经常找魏知古走后门。魏知古碍于情面,不便拒绝,但是心里非常不满,回到长安后就向玄宗告了御状。
某日,玄宗不动声色地问姚崇:“贤卿的几个儿子,才干、性情如何?”
姚崇脑筋一转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于是从容奏答:“臣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定是有什么事情请托魏知古,臣还来不及查问。”
李隆基原本以为姚崇一定会包庇儿子,没想到他竟然据实回答,不禁面露喜色,问:“贤卿何以得知?”姚崇说:“魏知古初入仕时,曾受臣提携。臣的儿子们愚昧,以为魏知古一定会对臣感恩,包容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向他请托。”
李隆基闻言,顿时对姚崇大生好感,认为他为官持正,不徇私情;而对魏知古的印象则一落千丈,觉得此人非但不懂得知恩报恩,反而在背后打小报告,实在太不厚道,当即流露出斥逐魏知古之意。
姚崇知道魏知古这回肯定完蛋了,心里大为快意,可表面上还是做出一副大公无私之状,极力替魏知古求情,他说:“臣的儿子行为不检,违法乱纪,蒙陛下赦免其罪,已属万幸,倘若因臣的缘故斥逐魏知古,天下人都会认为陛下对臣心存偏私,如此必将对陛下的圣明造成不良影响,臣以为万万不可!”
听到这样的话,玄宗对姚崇越发敬重,而罢黜魏知古的决心也越发坚定。
就这样,只不过三言两语,姚崇便洗脱了包庇儿子的嫌疑,而且无形中把魏知古的形象抹得一团漆黑,并彻底断送了他的仕途。开元二年五月,魏知古被罢去相职,贬为工部尚书。
最后一个被玄宗罢黜的功臣是崔日用。
崔日用是一个典型的投机政客,是属于玄宗最不放心的那一类人。史书评价崔日用说:“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崔日用自己也经常对人说:“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所谓“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意思就是凡事随机应变、见风使舵,只要最终站队正确,就无须“专守”一个阵营。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无原则、无立场的政治投机客,最终是不可能得到玄宗重用的。
开元三年十二月,崔日用的堂兄、时任京兆尹的崔日知因贪赃枉法被治罪,玄宗趁势以连坐之名将崔日用贬为常州(今江苏常州)刺史,并削除了他的300户封邑。
至此,昔日辅佐李隆基君临天下的政变功臣基本上已被贬黜殆尽。
这就叫“飞鸟尽,良弓藏”!
从历史上看,这一幕几乎是每个强势帝王为了巩固皇权,开创大业而必修的一课,尤其对于李隆基这种非嫡长子出身,并且靠政变上台的皇帝而言,这更是他亲政之初的必然之举。不过,和那些诛杀功臣的皇帝比起来,李隆基采取的手段还是相对温和的。他充其量只是做到了“飞鸟尽、良弓藏”,而没有发展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
换言之,李隆基身上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人情味。用电视剧《潜伏》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来说:“没有人情味的政治是短命的。”李隆基之所以能在皇帝的位子上一坐就是44年,而且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许就在于他的人情味,在于他执政手段的温和。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肃宗废后庶人张氏:被权力欲扭曲的中国皇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