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唐玄宗就这样把功臣摆平 >> 阅读
“飞鸟尽良弓藏”:唐玄宗就这样把功臣摆平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以雷霆手段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从父皇李旦手中夺取了最高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天子。十二月初一,大赦天下,改元开元。自此,大唐帝国的历史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然而,大权独揽的李隆基并不能从此高枕无忧,因为他是一个靠政变起家的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政变的威力,也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政变的危害!那些曾经帮他在一次次权力斗争中夺取胜利的功臣,一个个都是搞政变的行家里手,他们当初表现出的能力越强、手段越高明,如今对李隆基构成的潜在威胁就越大、让他感到的担忧和恐惧就越深……
虽然在坐稳皇位之后,李隆基给予了这些功臣极其丰厚的赏赐,无论是官职、爵位,还是金银绸缎、田园宅邸,李隆基都毫不吝啬、慷慨赐予。可关键的问题是,人的欲望是会膨胀的,谁又敢保证,他们能够满足于已经到手的一切,而不会觊觎更多、贪求更多呢?
李隆基绝不敢对此掉以轻心。革命虽已成功,但是李隆基仍须努力——努力肃清有可能威胁皇权的所有因素。
一
头一个被李隆基“鸟尽弓藏”的功臣,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宰相)郭元振—手握兵权,当然首当其冲。
在铲除太平公主集团的政变(史称“先天政变”)中,郭元振因率兵“侍卫”(实则软禁)皇上李旦有功,事后进封代国公,赐食邑400户,赏绸缎1000匹。这是极大的荣宠。
但是,短短三个月后,他的这些荣宠就都化成了梦幻泡影……
这一年十月十三日,李隆基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脚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集结的部队多达20万人。平原上大风猎猎,旌旗招展,军阵绵延五十余里。李隆基一身戎装,御驾亲临,文武百官随驾扈从。作为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自然是这场大阅兵的总指挥,同时也是最高责任人。
阅兵式开始后,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唯独观礼台上策马而立的天子一直眉头紧蹙、脸色阴沉。
没有人注意到天子的脸色,当然更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阅兵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天子李隆基突然发出一声怒喝,命人即刻逮捕郭元振。随行百官尽皆失色,目瞪口呆,不知道天子这是唱的哪一出。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郭元振已经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帅旗下。李隆基二话不说,当即以“军容不整”为由,下令将郭元振就地斩首。
面对这从天而降的杀头罪名,郭元振惊骇莫名,吓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和他同样感到震骇的,还有同为功臣的刘幽求和张说。先天政变后,刘幽求入朝担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徐国公;张说官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此时此刻,虽然他们和在场众人一样都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且一时也摸不清天子突然变脸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无论是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还是作为与郭元振有着相同背景的功臣元勋,刘、张二人都没有理由对此保持缄默。于是天子话音刚落,刘幽求和张说便双双跪倒在天子马前,高声谏言:“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
刘、张二人说郭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仅是指他在先天政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指他从政多年为帝国立下的赫赫功勋。早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郭元振就已经是一位朝野皆知的名将,在抗击突厥和吐蕃的战场上屡立战功,素以治军严整、擅长边务著称。武周末年,郭元振出任凉州都督,史称其“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肃宗废后庶人张氏:被权力欲扭曲的中国皇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