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解好基层治理的“二元方程式” >> 阅读
人民日报:解好基层治理的“二元方程式”
如果维权与维稳的“二元方程式”有一个常数,这个常数一定是群众利益。站在群众利益的角度,基层政府对于稳定就会有更弹性的理解。公众“法治维权”,政府“依法维稳”,才是基层走向善治的制度起点。
一户人家不愿搬迁,就算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无法开工;群众希望把地方经济搞上去,上马有风险的项目却又引来抗议;维稳是干部考核时一票否决的硬指标,少数人却抓住这点“一碗水要出一个湖的价”。一些地方干部的苦衷,折射出维权和维稳的“两难”,这是基层治理必须解答好的“二元方程式”。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90%以上、人口数量占全国70%以上,大量矛盾冲突发生在基层,也化解在基层。可以说,基层政府是一道压力的承重墙,也是稳定的防火墙。
基层政府对接着最复杂的中国、最广大的群众。在日益多元多变的时代,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交织,要协调好复杂的利益诉求,殊为不易。一些事情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不稳定的火星。
维稳的根本目的,是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从而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各项权益。如果把维稳与维护群众利益对立起来,就走进了认识的误区。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是一致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
正因此,维权也是维稳,维权才能更好地维稳。所谓的“维稳”,不是权力维稳,而应是权利维稳,是以保障公众权利为基础的维稳;不是静态维稳,而应是动态维稳,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维稳;不是强制维稳,而应是和谐维稳,是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所忧所愿充分协商的维稳。
如果维权与维稳的“二元方程式”有一个常数,这个常数一定是群众利益。我们党历来强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始终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站在群众利益的角度,基层政府对于稳定就会有更弹性的理解。并非任何矛盾冲突或诉求表达,都是影响全局的“稳定问题”。越是感情对立,就越不能接受公众的利益表达,利益格局就越会出现倾斜;越是简单轻率,就越容易只看到眼前的冲突,长久积攒下来的矛盾就会越多。
基层治理实践中,把握好维权和维稳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倾听民意、维护民权,我们有好的传统。中华苏维埃时期,就有“来访接待室”;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每天要看5至10封群众来信。1951年,信访制度正式确立,就是为了联系群众、下情上达。在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如果狭隘维稳、忽视维权,信访制度将难以发挥社会减压器、稳定安全阀的作用。随着司法救济渠道不断畅通,我们也有了保障权益、化解矛盾的新资源。从行政诉讼法到“新拆迁条例”,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法治既是压力,也是要求,更是手段。公众“法治维权”,政府“依法维稳”,才是基层走向善治的制度起点。
治国难,最难在基层。我们应该理解“一根针”对“千条线”的艰辛,应该体谅基层干部工作的难处。但即便要面对复杂而真实的微观中国,“情况特殊”也不能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借口。只有与中央的要求、法治的原则、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才会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基层环境。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无论雕像是谁,钱的问题要交代清楚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 党报:做大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
- 从社会角度来说民主是一种纠错机制
- 现在已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 实行“菜刀实名制”就能维稳吗
- 只有巩固民主才能带来社会稳定
- “越维越不稳”怪圈从何而来?
- 依靠压力进行维稳已走到尽头了
- 社会稳定的底线在于落实好宪法
- 怎样才能够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
本周排行榜
- 必须解好基层治理的“二元方程式”
- 教授素质远不如前屡爆粗口谁的错?
- 古代单身男女是如何解决婚配问题的
- 曹操密码或破解:需与安阳遗骨做比
- 女性从政:当上省领导平均耗时30年
- 谁是花季少女援助交际的幕后推手?
- 媒体的红与黑:上了黑名单才光荣哩
- 火星为何被称为“航天器的墓地”?
- 中国古代官员如何截拿进京上访者?
- 中国为朝鲜战争一共支付了多少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