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每次起义后农民都是最大受害者 >> 阅读

每次起义后农民都是最大受害者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第二次屠城的地点是山东城阳,时间是公元前207年七月。山东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小麦的收割季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到六月间,鉴于这两点客观常识,我们可以判断,项羽在攻打城阳时,城阳地区已经完成了小麦的收割。依照常理,收获季节刚过,平民家中应该有些储备的粮食,在面对无从抵抗的武装力量时,咬咬牙,拿出一部分粮食赎买自己的身家性命,是天经地义的事。要知道,土匪流寇们杀人是手段,获得经济给养才是根本目的,如果能打着秋风,本不至于非将事情弄到见血的地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从历史的时间脉络上看,这距大泽乡武装暴动两年时间,离大规模社会动乱大约一年半时间。这一年有余的社会秩序紊乱逐渐渗透到经济秩序中:农民无心耕种,商人无心经营,在经济的震荡衰退中,将各自的储备消耗一空……若这种猜想是真实的历史情况,那么由此推论下去,被屠杀的城阳居民也应该没有富足的粮食储备用来赎命,尽管收获的季节刚刚来过。
 
  种种历史迹象表明,项羽麾下的军队一直处于经济窘迫的压力之下,逼着他一路杀将过去,以掠夺的方式谋求基本经济来源。有这样一个历史线索能为当时的经济窘迫情况做出佐证,即钜鹿之战前,项羽在杀宋义时曾提过军中粮食短缺的问题。而钜鹿之战后,项羽与章邯的和谈,也和军中短缺粮食有着不可回避的联系,以至于后来的坑杀秦卒,甚至是楚汉相争的败北,都与经济给养不足有着莫大的关联。
 
  经济资源的匮乏,如附骨之蛆般伴随着项羽的全部戎马生涯,这使得文韬武略,天纵之才的西楚霸王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经济上的无以为继,则葬送了他的全部江山。临终前那无奈的自嘲——非战之过,如今看来却是充满了不甘的惆怅和深深的悲哀。
 
无底线的人性,倒退的历史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虽然历史上无明确记载,处于同时代的其他武装组织也有相似的大规模屠杀行为,但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他们取得经济给养是遵循经济交换原则而非暴力手段。劣因换不来良果,社会动荡引发了经济衰退,人们为争夺有限的经济资源而拔刀相向,在当时确是不争的事实。
 
  人类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物质文明渐次进步,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不甘落后地奋起追赶——人性因此而成长。应该说,人性健康成长的方向,才是历史进步的方向。
 
  由上述观点可以推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载体,是历史进步的源动力。若经济系统出现故障,引发经济资源的严重不足,人性就会在那一刹那倒退,甚至直接击穿底线,将人类打回到野兽的原形。因此说,一切恶意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都是开历史倒车。
 
  历史证明,令历史大开倒车之路的,多是这些打着正义旗号却行着土匪流寇之实的“农民起义”。而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往往其始作俑者又不是真正的农民,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氓,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捏造谎言,煽动淳朴的农民生事,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一旦被破坏,就会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波及到经济秩序,导致社会系统就此彻底紊乱。而历史同样也证明,参与动乱的农民,永远不会成为受益者,只会成为野心家牟利的工具和登上高位的垫脚石。
 
  无论这些秩序的破坏者最终的牟利目的是否达到,历史终会因他们的倒行逆施而开倒车,整个社会也都将被迫为他们的私心支付额外的成本。那些无奈地被混乱裹挟着,又渴望安定生活的平常人,只能在恪尽职守中痛苦地生存。他们多么希望历史从此不再倒行。然而可悲的是,人性在继续,历史也在继续,贪婪和野心的频繁出没使得人性屡屡击穿底线,令历史的书卷上写满血迹斑驳的篇章,永不停息。
 
(文章摘自《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帝国启示录》 作者:北地舞人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465个字符
作者:北地舞人 来源:共识网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