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遗墨情动百年:我们都是辛亥革命继承者 >> 阅读
辛亥遗墨情动百年:我们都是辛亥革命继承者

徐锡麟:为排满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色黎明里挡不住曙光悄然浮现。

秋瑾:鉴湖女侠恨不得男儿之身,慨然赴义犹留“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叹。

方声洞:黄花岗上浩然之气长存,临终绝笔义烈之声回响百年。

杨毓麟:能文能武笔伐搏杀皆为革命,壮志难酬黯然蹈海亦为英雄。

陶成章:大革命前后各方山头博弈赌斗,暗杀者逃不过暗杀的命运轮回。

蒋翊武:武昌起义总指挥倒在反袁路上,“是谁支得江山住?只余有哀逐水流”

梁启超:启蒙学者笔力万钧打破思想桎梏,家书措辞温和淡然表态治世为人。

张玉山:辛亥之成功缺不了领袖的言传身教,亦缺不了基层士兵搬出的第一箱弹药。

章士钊:《苏报》一鸣惊人传革命檄文,传奇一生“尔我书生如故”。

喻育之:最后一位辛亥老人安度风起云落,百年岁月终见得江山如画。
星移斗转,岁月如织,距离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时间。
这是一段打破桎梏的历史,高高在上的君主被打落凡尘,民众开始掌握政权;这是一段泣血如歌的历史,无数人为投身理想写下生死诀别的誓言;这又是一段覆雨翻云的历史,决裂、谈判、刺杀、搏击……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中国只有经过血与火的荡涤,方能洗刷出一条通往独立与富强的道路。
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义无反顾的佚名志士……各式各样的人物在时代的舞台上跌宕起伏,唯在百年后回望才能体悟到当时的惊心动魄,也唯在百年后回望才能察觉到彼时给现今之我们留下何等巨大的财富。
辛亥之精神,令我等知晓民族独立是何其可贵;辛亥之求索,令我等探寻适合自己的民主制度;辛亥之愿景,令我等不停为民生富强而努力。
辛亥前后革命同仁留下的家书,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百年前的思想、百年前的节操、百年前的奋争,通过这些遗墨,穿越历史时空,最为可信可靠地流传下来,令其后辈、令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些力透纸背的笔迹中,获得激励、振奋、启示。
这些家书,有振聋发聩者,方声洞在黄花岗起义前写信给他父亲:“夫男儿在世,若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有烈烈大义者,徐锡麟在就义前给家人所留遗书上,犹念念不忘排满兴汉:“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也有平凡淡然者,章士钊给妻子的信函中,细细碎碎地嘱其帮助友人留学事宜:“西林先生之四公子德邻世兄近来德学习飞机,德文素无预备,其如何?请他人教习,从速准备……”
方声洞以起义投效革命浪潮,徐锡麟以刺杀举事,章士钊则从不吝接济援应同志,青年毛泽东亦曾被其泽及……凡此种种,以书信观,笔者风貌犹在眼前,栩栩如生。百年前当事人亲笔所留之墨迹,比起他人所记,后人所传,总多出一分贴切或者真实。
于是我们从这些家书中遴选出10件形成此份特刊以飨读者,以期还原、追忆、感怀一百年前那个曾经波澜壮阔的十月。
烽火连十月,家书抵万金。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回首辛亥百年:从世界演变看中国改革路线图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