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维新与启蒙: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历史定位 >> 阅读

维新与启蒙: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历史定位

作者:雷 颐 等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2日 点击数: ( 字体: )

“知识分子”概念需要科学化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对“知识分子”有多种理解,怎样看待对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李德顺:在我们的生活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常常引起人们的一些异样感觉:有说知识分子是人类的精英,应该和圣人天使一样神圣灵验;也有说知识分子不过是社会肌体的“皮上之毛”,无足轻重……总之在仕农工商各界中,知识分子似乎属于“另类”。
 
  主持人:为什么会对知识分子产生这种特殊化的感觉?
 
  李德顺:这种将知识分子特殊化、异己化的感觉,源于一种非科学的意识形态。中国原本没有“知识分子”概念,但自古以来就有对读书人角色和使命的特殊规定,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凡此种种,皆是要知识分子做“君子”、“大人”、“圣人”,或为忠臣、良相、帝王之师,总之是不要做普通的平民百姓。这种取向,既造就了一些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也造就了一些人的特殊身份意识。如果“知识分子”这个称呼主要意味着某些人在文化和道义上的某种优越性和荣誉,那么所引发的问题必然是:在现实中,什么人够得上称作知识分子?由谁来评定?以什么标准和程序来评定?被评上以后要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势必成为纷争的焦点。
 
  另一种特殊化“知识分子”的观念,则与我国过去“左”的政治和政策有关。我国以前流行的知识分子概念,如《辞海》1989年版界定,是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同时它特别强调“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不同的阶级。”这种界定虽以“学历加职业”为标准,看起来比前者多了些客观性和确定性,但也隐含着自相矛盾之处。如:既然“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就属于知识分子,为什么却不包括有相当学历的官员、职业政治家、管理者、企业家和商人?对“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该掌握何种标准?是初高中文化,还是大专以上学历?等等。而那时实际强调的,则是“知识分子是毛不是皮,毛总要附在皮上”,即认为知识分子不属于社会主体的一个成分,而是一个自身没有独立地位和意义的特殊“对象”,对它或“拉”或“打”,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语境下,更使“知识分子”这个名称带上了某种社会异物感与政治歧视的味道。
 
  无论“精英”论还是“皮毛”论,“知识分子”都被赋予了片面的性质,使之长期处于社会主体和主流视野之外,成了仅仅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工具概念。这暴露出了概念本身的非科学性和不彻底性。如果说,这种特殊化了的“知识分子”观念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那么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情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使它日益成为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扭曲观念。
 
  现实中仍有不把知识分子当作普通正常人看待的心态和情结
 
  主持人:对知识分子的这些认识,现在似乎仍然存在?
 
  李德顺:在现实中,不把知识分子当作普通正常人看待的心态和情结,仍然很有影响。虽然邓小平彻底纠正了“左”的观念和政策,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作了实质性的拨乱反正,但这一论断的科学基础和文化意义,却尚未被充分地注意理解和掌握运用。一方面,仍有一些人不能理解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当代先进阶级的一部分,因此也不能解决如何把知识分子当作“自家人”,真正充分地信任和依靠之,致力于共同打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的环境和机制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极力抽象地拔高知识分子形象,总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独立于社会实践主流之外、之上,脱离大众,享有 “精神贵族”特权的群体。这些旧观念旧心态的表现,都很容易产生误导,不但使一些人心态失衡,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正常发展、改革和建设。所以应当有所觉察,保持清醒,并在科学、民主、法治的轨道上理性地对待之。
 
  要以科学、民主、法治的精神,把知识分子看成“正常人”,重新认识知识分子
 
  主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知识分子是否也应该有新的认识?
 
  李德顺:在现代社会,广义的“知识”(即知识、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以下皆此意)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猛扩展和上升,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因素,以至于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意味着我们要以科学、民主、法治的精神,重新认识知识分子。
 
  重新认识的方法,应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用人的社会存在来说明人。知识分子的本质在于“知识”,知识分子无非是一些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如同“工人”是与工业生产相联系、“农民”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身份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个与社会精神(知识)生产相联系的身份。因此,是知识本身的状况、现实社会对知识的需要和依赖情况,决定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进而决定了各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归根到底,是精神生产的社会性质和意义,决定着知识分子的社会性质和意义。这是理解知识分子应有的科学根据。
 
  重新认识的意义,在于确认知识分子的正常社会职能和历史地位。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对知识,包括知识的社会功能、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是说,离开了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尊重,那么无论把知识分子当作“政治人”、“道德人”,还是“经济人”,无论把知识分子看作楷模精英还是看作简单工具,无论视知识分子为“皮毛”还是让知识分子当“天使”,无论标榜“独立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还是划分“战略知识分子”与“战术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从整体上深刻揭示知识分子的本来面目,反而可能陷于一厢情愿的价值诉求,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