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坚持底线:泥菩萨其实是“共和磐石” >> 阅读
黎元洪坚持底线:泥菩萨其实是“共和磐石”

1981年在原址附近重修的圆形大理石衣冠冢,墓碑上的“大总统黎元洪之墓”几个字,
彰显著墓主身份。 来源:香港中通社
香港中通社14日发文说,是“床下都督”还是“首义元勋”?是“泥菩萨”还是“黎屠夫”?黎元洪身前身后的评价,至今充满着矛盾和争议。而历史学家、前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教授向中通社记者表示,黎元洪坚持共和,没有放弃政治和道德的底线,值得称为“共和磐石、乾坤正气”。而他本人的性格,其实是“软中有硬”。
文章摘编如下:
是“床下都督”还是“首义元勋”?是“泥菩萨”还是“黎屠夫”?黎元洪身前身后的评价,至今充满着矛盾和争议。而历史学家、前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教授向中通社记者表示,黎元洪坚持共和,没有放弃政治和道德的底线,值得称为“共和磐石、乾坤正气”。而他本人的性格,其实是“软中有硬”。
黎元洪陵园位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雅,历经几次重修,最近一次在去年。牌坊正面“共和盘石”背面“乾坤正气”几个字曾经遭到过质疑。章开沅表示,武汉市政府重修黎元洪墓比照过历史照片,也征求过他的意见,牌坊、墓后的碑文等等,都和原来的一样,是尊重历史事实的。
他对记者说,“黎元洪不完美,但他拒绝袁世凯封他‘武义亲王’,坚持了共和,这就不简单,换别人可能就屈服了。他凭这个也够(这个评价)了。”
虽然原墓毁于文革,1981年在原址附近重修的圆形大理石墓冢已是衣冠冢,但墓碑上的“大总统黎元洪之墓”几个字,依然彰显墓主身份。
在历史洪流中,黎元洪的经历和他的评价一样复杂。成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是黎元洪人生最大的转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天瑜指出,当时全国革命领袖如黄兴、孙中山都远在千万里之外,根本不可能担任都督。湖北本地的革命领袖当中,刘复基牺牲了,蒋翊武逃了,孙武受伤了,剩下组织起义的革命党人都是下级军官。黎元洪素有知兵爱兵的好名声,又是汉官,符合辛亥革命“排满”的要求,所以被推举成了都督。
就这样,出名的老好人、清朝高级军官黎元洪,稀里糊涂地成了革命党湖北军政府的都督、人们眼中的“泥菩萨”。后来他镇压反对他的革命党人,倒向袁世凯,却又在袁世凯称帝时坚决捍卫共和。他两次出任民国大总统,三次出任副总统,创下中国之最,死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老师严复当年对他的评价:“德高才疏”。
“黎元洪不是绝对的软弱,他实力受到限制。革命前后,黎元洪处境很艰难,比起袁世凯有天下无敌的北洋军,他只有一个混成协(黎曾任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协统)。另外他本人也是软中有硬。有人觉得他像棉花团一样,但他其实是该软则软。‘泥菩萨’是他保护自己的手段,因为当时他随时可能被革命党干掉。他该杀人的时候还是杀人,镇压反对他的革命党、杀张振武都不手软,”章开沅说。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胡适的预见:二战始于“九一八”?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 历史有变数: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
- 前清大吏程德全:辛亥时反正第一人
- 蒋翊武:被遗忘了的辛亥革命总指挥
- 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 檀香山为何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热点
- 吴佩孚:比其他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
- 宋教仁架空孙中山以致被革命党暗杀
- 张静江:革命推手转型为独裁塑造者
本周排行榜
- 颜炳罡:儒学并非为君主专制而设计
- 何新:如何理解佛教的“看破红尘”
- 伊斯兰宗旨:兼及与儒家文明的对话
- 梁晓声:当下中国各种意识形态扫描
- 上下五千年:从吃盐财政到住房财政
- 傅国涌:54年前的社会主义民主梦想
- 老好人黎元洪其实还是“共和磐石”
- 梁晓声:今天问题再多都不能跟文革相…
- 王朝柱书写辛亥驳斥“告别革命论”
- 胡适的预见:二战始于“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