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胡耀邦逝世前后十天发生了什么 >> 阅读

胡耀邦逝世前后十天发生了什么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摄取永恒的瞬间,居住在春意非常的地方
 
走出书房,阳光金灿灿地洒满了庭院,这时,杜山才注意到,胡耀邦的庭院竟如此之小,只有二三十平米,不过一间房子大小。再看看四周低矮的房子,也是北京典型的老式四合院,虽然经过装修,但仍然显得陈旧、狭小。
 
不起眼的小院子,在耀邦眼里可是大绿洲。他从不小看他的小空间,他喜欢绿色,喜欢自然,小院里满是花草,一片茂盛,让人感到春意盎然。院子中央还有个一米见方,绿苔爬壁的小小鱼池。一池清水,盛下了蓝天和白云。池子旁,岔出几条鹅卵石铺就的羊肠小径,密密匝匝的冬青树围着院子四周,紧紧箍了一围。春光下,郁郁葱葱的绿枝任意地生长,生气勃勃,透出一股倔强的气息。胡耀邦站在树前,用欣慰的眼神望着眼前的绿色世界,脸上浮现出笑容。这是一个多好的镜头!杜山心里一喜,不能放过之个好机会。他向胡耀邦提出拍半身照的要求,胡耀邦理了一下身上的中山装,点头笑了。
 
柔和的光线均匀地洒在胡耀邦饱经沧桑、深沉的凝重的脸颊上,他的身后是齐人高的冬青树。“咔嚓”,胡耀邦凝重的神情被摄入镜头,杜山放下相机。这时,胡耀邦提出要换西装再照一张。对此,杜山当然求之不得。一般来说给首长照相都是穿什么照什么,不会有谁中途提出换衣服的,而且大都是穿中山装照。穿西装?说不定还能拍出更好的片子呢?
 
果然,一身西装的胡耀邦从屋里出来,显得格外精神。
 
可是,杜山哪里知道,三天后,1989年4月9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耀邦突然倒下,他痛苦地紧闭双眼。本来并不严重的心脏病突然严重地爆发了,病魔像一只巨大的手死死地捏住他的心......
 
照片造成无尽的遗憾,这成为摄影一直的难受
 
胡耀邦4月9日发病时杜山正好在中南海内的一座楼里,他得知胡耀邦在怀仁堂突发心脏病正在抢救时,吓了一跳。
 
愣怔了一会,他猛然掉头往楼下跑,二话没说,叫上车就回家拿出留有胡耀邦身影的照相机,不顾机子里的胶卷大半还没照,“哗哗”倒了出来,送到图片社冲洗,他要亲手将照片送到胡耀邦的床头,不然,这会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照片很快就出来了,杜山的眼眶红了,照片上的胡耀邦注视着他,那执着眼神,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深沉的目光竟是这样逼真地写在他沉静的脸庞上。照片拍得非常成功,他落下了半颗心。可是另半颗心仍然悬着,胡耀邦还没有脱离危险。
 
好容易捱到了12日,胡耀邦的病情终于控制了,但是还不能起床活动。杜山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踏实多了,准备等胡耀邦病情再好一好,就将照片送给他。那几天,也不知什么原因,杜山似乎有点魂不守舍,他总是打听着耀邦的消息,希望早一点再见到他。
 
15日,不幸的消息传来,胡耀邦的心脏再次复发,与世长辞。胡宅承受着巨大的不幸,也承接着全国人民深切的爱戴和哀思。“公则明,廉则威”。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怀着悲痛的心情,自发自觉络绎不绝地来到胡耀邦家,在前院的灵堂前,对着耀邦的遗像深深鞠上一躬。
 
杜山忍着悲痛,心头出现一种失去有恩于已的亲朋好友的悲痛。他带着遗憾,带着一种成功在即却转而突然失去的遗憾,连夜将胡耀邦穿中山装的和西装的照片各放大成二十四英寸照片。
 
4月17日上午,在胡耀邦家,李昭含着泪、颤抖着双手刚刚接过胡耀邦的照片,两行清泪又涌了出来,只哽咽了一声:
 
“这张最像他……”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泪水无声地落在照片上,旁边的亲属们也抑制不住泪水,阵阵悲泣声令人心碎。李昭止住泪,说:“这张照片最像耀邦同志,我们家属建议追悼会上的遣像用这张!”她的建议立即使得到其他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赞同。
 
后来,经过中共中央研究,同意了李昭和亲属们的意见。
 
胡耀邦的巨幅遗像连夜制作。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使用彩色照片作为遗像,而且这张照片是在室外的拍摄的自然照。
 
4月22日,胡耀邦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庄严肃穆,邓小平等大多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追悼会。
 
杜山也来到追悼会会场,他站在自己亲手拍摄的照片前百感交集,心里装着沉甸甸的悔恨,如果知道胡耀邦会这样匆忙离去,他说什么也要将照片交到他手里,让他看上一眼……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胡耀邦闭上了双眼,走了,永远地走了!
 
影集可以不出,但名字不能去掉
 
1989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杜修贤作品选”本应在1989年底正式出版发行,可是有人要求杜山从封面上抹去胡耀邦的名字。一向随和、不提什么要求的老摄影师这次怪了,对于这样的要求就是不肯让步,他的道理很简单:“老百姓都懂,人家胡耀邦活着的时候,我请人家写书名;人家一死,我就不用,这显然不合适嘛!”出版社提出他们的担心,杜山更困惑:“人家胡耀邦是中央作了评价的人,和动乱有啥关系?有人要利用,这不能怪胡耀邦嘛,怎么能把棍子打在一个无辜的人头上?你们没道理,没道理。影集可以不出,但是名字不能去!”
 
“作品选”一搁就是三年。共和国领导人的200多幅历史照片也因此不能和广大读者见面。“作品选”等待了三年,终于在艳阳高照的1992年金秋时节出版发行了。胡耀邦题字印在红色的封面上,这将成为他最后留在世间的字迹。
 
建立自己独特的丰碑,埋葬在共青城
 
胡耀邦的陵墓背依郁郁葱葱的富华山,面朝浩浩荡荡的鄱阳湖。胡耀邦去世后不久,李昭就向外界公布了胡耀邦身前的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上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巨大的墓碑形似红旗的一角,上方刻着胡耀邦浮雕像,旁边依次排列着中国共产党党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和中国少先队队徽,喻示着墓的主人与三个政治团体的特殊关系以及他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耀邦少年时投身中国革命,成为“少共”的领导人;青年时献身共青团,成为一代杰出青年领袖;晚年致力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在邓小平的麾下冲锋陷阵,死而后已。“旗角”刺向广袤的蓝天,“旗子”下面还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的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刻写着耀邦同志的生平和评价,落款:中共中央委员会。
 
安葬仪式结束后,杜山仍久久伫立在墓前,他感叹这墓碑独特的形状、非凡的气势,也欣慰碑志铭对胡耀邦客观、公正的评价。
 
(来源:《解放日报》,2005年4月15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6页 您在第6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6139个字符
作者:杨正泉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