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安葬共青城
温家宝扶灵
一个生性好动的政治家,静悄悄地在一片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红土地上安歇了。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他的骨灰被运离北京,乔石到机场送行。
初冬的北京,寒风萧萧。雾气还未散尽的清晨里,人们匆匆的脚步又走进新的一天。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匆忙中,谁也没有注意有几辆轿车正悄然驶出中南海,急速地向北京机场驶去。
这是1990年12月5日,这一天,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胡耀邦的骨灰将由他的亲属们陪伴着登机南下,埋葬在他生前寄予热望的“共青城”——江西省德安。这位生前极为好动,充满活力,驱车走遍中国79%贫困县的共产党人,将永远长眠在那片青山绿水间的红土地里。
此时,胡耀邦猝逝已一年又八个月。和他逝世时不同,新闻界对他的骨灰安葬一事未做任何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到机场,为当年的总书记送行;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与胡耀邦的亲属一起扶灵到“共青城”参加安葬仪式。胡耀邦遗像摄影者杜山应胡耀邦夫人李昭的邀请,也登上了飞机。
如洗的阳光透过机窗照射在覆盖着鲜红党旗的骨灰盒上。
李昭一身素装,虽然身边有不少人却仍显得孤单。她默默凝视着丈夫的灵盒,没有抽泣,没有哽咽,平静的外表下掩抑着巨大的悲痛。她的旁边是长子胡德平,他酷像父亲的脸庞挂着男人深沉的悲哀,他用双手捧着父亲的大幅遗像,也就是杜山拍摄的那张父亲“最后的瞬间”。
杜山的视线落在了胡耀邦的遗像上,照片下面清楚地写着“一九八九年四月六日摄”。这真的是耀邦留给人们的最后瞬间。4月15日,他心脏病复发,猝然逝去,走得那样匆忙、急促,甚至都来不及审视一眼自己留下的相纸上的身影。但是,他的最后身影却久久地留在了杜山的记忆中。
后门通向中南海,前门开向老百姓
进中南海东门,沿着朱红色的围墙往前走不远,就会看见一个灰色石台。嵌在高大的围墙上,一扇鲜红的门映进眼帘。
通过这扇门,就能来到胡耀邦的住宅。
上世纪80年代初,胡耀邦搬到了紧靠中南海东门的一个胡同里,普通的四合院和红墙紧贴。当了党中央的总书记后,他没有搬进中南海,为了工作方便,他因地制宜在红墙上开了个门,这个门可以直接通进他居住的后院。这样一来,他家的后门和中南海连通,而前门一如既往开向平民百姓居住的胡同。
60年代,专为中央领导人拍摄新闻照片的摄影记者杜山,镜头里留下过不少胡耀邦年轻、矫健、充满活力的身影。1982年胡耀邦担任总书记时,杜山离开了工作16年的中南海。
他的镜头和耀邦多次失之交臂。
1989年胡耀邦离开了总书记的岗位,杜山也卸去了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的头衔,离休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杜山由他的一位老朋友引路,跨进了胡耀邦家通向中南海的后门。
“老杜,我认识你,你是中南海里有名的老摄影记者嘛!”
杜山还没有站定,手已经被耀邦直率的手紧紧握住。杜山与很多领导握过手:毛泽东的潇洒随意,周恩来的专注亲切,而胡耀邦的手是那么的热情而又不失庄重,让你感到你是他熟悉的朋友!一股滚烫的热流迅速涌向心房,他来时的拘谨刹那间被这句话融化了。胡耀邦是个爽快的人。
杜山不再犹豫,开门见山讲了他的意图:请耀邦为他的作品集题写书名。说着,他将自己带来的30多张放大的20英寸领袖照片依次铺在客厅的地毯上,顿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还有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老帅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胡耀邦全神贯注,一张张仔细观看,直到香烟燃尽,烫灼指尖,他一惊,才收回视线。在此之后,他又一次握住杜山的手:“拍得好,传神!”
对于杜山的请求,胡耀邦没有假以虚词,爽快地答应了:
“为你的摄影作品题写书名,没问题!”
谈了一会,胡耀邦起身,提议大家一同来到他的书房。书房不大,书架整整占满一面墙,他在一张宽大的书桌前坐下,铺开宣纸,慢慢捻笔添墨,运思下笔的感觉。
一时,屋子里静极了,杜山和老朋友都屏着空气,生怕出了响动,打破这宁静的空气。片刻,一行苍劲有力的字体在胡耀邦的笔下一挥而就:杜修贤作品选。胡耀邦侧着头看了看,不满意地推到一边,又写了一张,看看,又不理想,再写,竟一连写了六七张。杜山和朋友在旁边连连劝阻,直到要抢他手里的笔,他才停住。他从中选了两张交给杜山:“我这是第一次给人写影集书名,写得不好,见笑了。”他谦和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