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被历史屏蔽的人:毛邓特别关注的“典型”吴满有 >> 阅读

被历史屏蔽的人:毛邓特别关注的“典型”吴满有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这幅“毛泽东和陕北农民谈话”中的农民就是吴满有。
 
 
核心提示:对今天不少中青年读者而言,吴满有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介农民,能成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在谈论新民主主义经济时特别关注的“标杆”式人物,20 世纪仅吴满有一人而已。
 
这是一个大红大紫、大起大落的“农民明星”。如果吴满有没有参军、没有被俘,他会不会是第一个陈永贵?
 
 
对今天不少中青年读者而言,吴满有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在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在《毛选》、《邓选》中被多次提及,还写入了中共中央文件。边区农业战线的“吴满有运动”和工业战线的“赵占魁运动”,使两人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两面旗帜。吴满有是毛泽东的座上宾,毛亲笔为他题词:“天下有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红色英雄”,却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国民党电台发表了他的“反共讲话”。最后,吴满有被开除党籍,身败名裂,郁郁而终。他昔日的“辉煌”,也在建国后很少被提及。从大英雄到战俘,吴满有书写了戏剧般的人生。
 
从逃荒灾民到劳动致富
 
吴满有,陕西榆林横山人,1928年逃荒到延安柳林乡吴家枣园。初到延安,吴满有终年劳作,却一贫如洗,吃糠咽菜,饿到啃树皮,死了老婆,卖过女儿。
 
1935年,延安进行了土改。吴满有分到土地后,勤劳发家,丰衣足食,成了劳动致富的典型。他总结自己发家致富的经验:“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肯劳动。”吴满有在全村起得最早,睡觉最晚——天没亮就上山放牛,天黑了才从地里回来。冬天别人在家闲着,他却到处去拾粪。庄稼出了苗,别人怕上山,不锄草,或者只锄一次,他却至少锄两次。一般农户耕地时掘土5寸深,他至少7寸深。因此,他的粮食亩产比一般农户多1/6。他还不断开垦荒地,扩大耕种规模。1942年,吴满有开荒36亩,1943年开荒96亩。吴满有不仅种田好,还会经营副业,牛羊养得最好,经常对放牛娃讲一些畜牧知识。他还广种果树,种柳条编筐子。吴满有发家后,雇有两个长工和一个放羊娃,农忙时还雇用短工。
 
1941年,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极为困难。为了战胜困难,1942年初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吴满有家共收粮食34石,缴公粮14石3斗,公草1000斤,购买公债与盐代金815元。吴满有致富不忘共产党,带头多缴公粮,而且积极购买政府公债。他自己是抗属,却不但不要优待,还出任优抗主任,优待其他抗属。在大生产运动需要先进人物鼓舞士气的背景下,吴满有自然成为宣传的重大典型。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典型报道”
 
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记者莫艾的长篇通讯《忘不了革命好处的人——记模范劳动英雄吴满有》,报道了吴满有“民国十七年的秋天”“沦落到延安府”,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他不怕苦、不怕累,玩命地工作,通过艰苦奋斗最终过上好日子的故事。全文语言平实朴素,让人倍感亲切。
 
5月6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社论:《吴满有——模范公民》,号召整个解放区向吴满有学习。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吴满有为全边区模范劳动英雄、模范抗属、模范公民。以此为起点,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吴满有运动”。继吴满有之后,报纸又相继树立起刘玉厚、申长林、马杏儿、郭秉仁、贺保元、马海旺、张清益、杨朝臣、郭凤英等一系列劳动英雄形象。
 
《解放日报》1942年4月30日报道吴满有的新闻,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典型报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前的报道均缺乏有组织的各报联动,又没有上下统一口径,更没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相比而言,《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宣扬是党报史上首次大范围、有体系的典型报道。莫艾等人的做法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表彰。于是,边区的典型报道蔚然成风。朱德的话颇为意味深长。1942年5月23日,朱德特别称赞《解放日报》改版后发表的劳动英雄吴满有的长篇通讯,认为其社会价值不下于20万石救国公粮,即1941年陕甘宁边区征收公粮的总数。
 
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甚至整个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一股学习劳动英雄吴满有的热潮。1943年2月24日,安塞县的劳动英雄杨朝臣写信给吴满有,提出六条与吴满有开展劳动竞赛的条件,并请边区政府建设厅高自立、霍子乐两位正副厅长作评判员。吴满有复信杨朝臣表示应战,并倡议把两人之间的竞赛,扩大到两个村庄和全边区部队、群众中去。吴满有在信中说:“我想,只是在你我两个人身上比较,对于革命,固然很好,但为了扩大这个竞赛,我们要在群众身上来比较。”“……只有使大家的生产发展起来,才是真正响应毛主席发展生产的号召。”
 
这件事立即引起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贺龙到基层调研,发现两位劳动英雄争夺粮食高产的比赛,觉得很有意义,立刻向朱德总司令汇报。朱德即向部队推广两人开展劳动竞赛的事迹。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农民群众中,迅速掀起了生产竞赛的热潮。1943年,包括毛泽东在内,边区政府每个人都制订出一年的劳动计划。男同志上山开荒,女同志在家纺线。吴满有因此在边区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担任过边区参议员、延安南枣园乡乡长等职务。
 
此后,各条战线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层出不穷。为鼓励开展劳动竞赛,边区政府还召开了各种群英会,按劳模们的贡献,分别给予重奖。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发展。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333个字符
作者:何立波 来源:《同舟共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