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救火”:铁老大何时放低你的身段? >> 阅读
温总理“救火”:铁老大何时放低你的身段?
一
《新闻联播》的开场白仿佛回到三年前。与胶济铁路脱轨事故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相仿,也是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对伤员及家属表示亲切慰问,部署全面加强安全生产——这一次,哀悼放在了最前面。
事发五日后,终于需要国家总理出面为其下属的一连串错误而“救火”。通稿刊登在《人民日报》右侧顶端,标题不再是中规中矩的“会议召开”,而是那句“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编辑们为这则重要稿件制作两段摘要:“调查处理工作要公开、透明,结果向社会公布,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要继续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全力减少因伤死亡、因伤致残。要准确核实遇难者人数和身份,妥善做好赔偿、抚恤等工作”;“搞建设、谋发展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那篇由“本报评论员”署名的头版评论更加得到人民网以及商业门户们的重点推荐。宣告“谋发展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文章痛心“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煤矿和非煤矿山矿难、道路交通事故、建筑物和桥梁垮塌事件”,要求各地官员“切不可片面追求速度,要钱不要命”,“中国要发展,但不要带血的GDP”。
多数都市报选择了电稿中那句“给人民一个交代”或“调查处理要公开透明”作为头条标题。《钱江晚报》的封面像一个讣告框,“我看到,我震撼,我思考”是推荐的记者采访手记。这个头版总结标题已经是遮掩了浙江省委机关报子报的火气,在内版,23日连夜赶至现场的记者石磊开篇便痛骂“我看到的‘铁老大’和我们是如此的遥远”,引述的伤员家属控诉是“我没见过铁路上的人,我们是被警察救出来的”;“为什么事发5个小时了,没有一个铁路上的人跟我们解释一下?!”,文章补充描述,“接待他们的,大多是温州当地的政府官员。对于这些质问,他们也没有更好的答案。”
主编们允许另一位记者公布出回忆中的更多“不和谐”:“警察可以拦下我们的采访车,但他们不敢拦这个领导或那个领导的小汽车,有限的道路资源被大量的这种小车占用了,导致救护车和消防救援车屡屡受阻”。“我们应该为生命让路”,这位因为车被拦下而跑了两公里到达现场的记者写道,“在生命面前,我们没有位尊位卑,请你放下身段……不放低自己的身段,你的眼泪只能被人们视为一种矫情。”
一段由《新京报》编辑发布的微博声称,温州官方因为本次事故与铁道部发生争执,“铁道部要掩埋车厢,遭温州官员抵制,更出动警力抵抗,与铁道部发生争执,在场的温州副市长陈浩一度与工作人员大打出手,但铁道部还是控制现场。温州上下因铁道部失误却要温州为此埋单的做法大感不满,为死难者家属抗争提供方便,包括默许家属在市政府外静坐甚至堵路抗议。”迄今尚无正式出版报道可以证实这段描述,不过,在钱江晚报上,今天已经有了较之前日昨日更加不客气的点名斥责,《铁老大,请放低你的身段》:“你们在这次事故中的表现,有目共睹,不知道你们对公众的评价是不是心知肚明?无论是面对死难者家属,还是媒体,你们高傲的头总是昂扬着,你们可以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生命的奇迹’,也可以从门缝里递出几张死者名单来应付媒体。例子太多,这里都懒得举了”。
这份浙江畅销报纸的评论员方小晶写道,“你毕竟是责任方,责任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精神,总归要大过你的‘铁老大’精神吧?……你还要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我们看了能舒服吗?我们会谅解你吗?”文章将铁路这种服务业比作“天下奇闻”,奉劝铁道部如今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必须“尽快拿出改革方案”:“好好向市场经济学一学,学学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学学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学学怎么样危机公关,学学怎么和媒体打交道,学学如何去提高自己的美誉度。”
当然,即便是“不愿埋单”,即便是“默许抗议”,但媒体总有自己的宣传纪律要遵守。在温州都市报和温州商报上,本地官员们部署的报道重点仍然是“全城驰援,大爱温州”。市委机关报的头版昨天刊登了副省长王建满“要把维稳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的指示,今天又已经刊出系列评论之二,《“温州精神”,在灾难中升华》。
《新京报》则是跟踪那段流传于网络上的那段律协通知,今天刊出对温州市司法局律管处处长、市律协秘书长甘细平的采访记录,由其证实确曾发通知要求“接到死伤者家属求助的律所和律师,不得擅自解答与处置,在第一时间向律管处和市律协报告”。据甘辩解,通知是说律师不得“擅自解答和处置”,不是“不允许”。这次事故有一些专项政策,一般律师不了解,可能会误读。
在成为一整天的新闻议题焦点并饱受争议之后,温州市委宣传部还需要出面宣布那个曾由中新社发布的赔偿方案是“谣言”,即“早签约有4到5万元奖励的说法是谣传”。根据此前新华社稿件中的描述,50万元由事故赔偿金、一次性专项帮扶款以及爱心捐助款构成,并无“奖励费”一项。《新闻晚报》记者就此拨打达成第一例赔偿协议的遇难者林焱家属的电话,“没想到对方一听到是记者就呵斥道,‘我们在网上已经被别人骂死了,还接受什么采访。’”
《南方都市报》愿意体谅温州官方是“代人受过”。今日社论《谈判格局不对等,霸道赔偿谈何抚慰人心》主要骂的还是“铁老大”,强调“并非此次事故责任主体的温州市委此刻出来辟谣,却并不能改变人们对于铁道部的霸道印象”。文章批评,“铁道部急忙就赔偿给出方案,断难摆脱规避责任、尽早脱离与遇难者关系的嫌疑,同时也与遇难者家属和舆论所要求的‘先给真相再谈赔偿’背道而驰”,指其50万元的方案刻意回避7月1日生效的《侵权责任法》。而后,更抨击其“通过‘工作组’这样的利器制造与家属完全不对等的谈判格局”:“事发之后,铁道部和温州市立即以毫不逊色于救人的速度成立了57个‘5+1’工作组……一方面注意外部记者的探访(据《今日早报》的消息),另一方面也采取对家属的不断游说行为”。
这份市民报纸还更进一步,转荐同属南方报业的《21世纪经济报道》昨日社评《铁路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亟待完善》:“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例如中海油、中石油在污染事件上同当地市级政府的‘交涉’。这些央企和铁道部都保持行政级别高于地方谈判对象的优势,形成所谓的‘条条高于块块’,从而在矿产归属、地皮、推卸各项社会成本负担上面有更大的‘胜算’,实现所谓国家对经济制高点的抢占”。
家属们的苦难继续得到聚焦。《新快报》引用态度转变的杨峰声明,“我没有被铁道部收买,安顿好家属后事,一定会讨个公道”;《扬子晚报》上,一位失去妹妹的男子跪倒在地给仰头喝水的调查组专家叩头,苦求说法,编辑们加上备注,“专家只回答,有消息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京华时报》刊出“遇难者家属高举遇难者遗像,要求与铁道部官员见面”以及他们手持横幅聚集在温州南站的场景,并引用其中一位的原话,“他们一开始就谈钱,这让家属很难接受!”报道中,“家属代表称,上海铁路局的一位负责人会议半途到场,发言中主要强调了铁路部门在救援中的努力,对于家属们的四点要求,进行了‘官腔’式的回复”;《南方都市报》更引用凤凰卫视节目台本,由家属们追忆那个“一家四口被困车内,家人多次求助无人施援”的夜晚:“他们就不动,他们就不动手,就说没有生命迹象了”。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如何看待中国攻势现实主义的复燃?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