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选稿>>正文内容
何谓尊严:人造的尊严不能长久 >> 阅读

何谓尊严:人造的尊严不能长久

作者:南桥 来源:网易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中国1982年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对人格尊严作出规定。今年,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政府工作的目的,是让人民活得有尊严,可以说是宪法精神的一个延续,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承诺。2009年,有人说关键词是“被”,学生“被就业”,司机“被黑车”,一个被字,就说尽了生活不能自主,人格得不到尊重的种种社会现实。然后,怎么样才能让人活着有尊严呢?2005年,我在面临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发展的挣扎,当时请教过一个早年回国的前辈,问他怎么看。他说在美国,没有公民的感觉,但有做人的尊严。他说在美国欠缺公民的感觉,是因中国留学生和很多工作人员,持中国护照,拿美国签证,侨居他乡,不能投票,不能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故而没有“公民感”。但是为什么说有做人的尊严呢?就我这几年的观察和中美两种环境的对比,我觉得要让群众活得有尊严,需要在信仰、制度、教育登诸多方面下功夫,不然难以治本。
 
1. 尊严是一种空间
 
我觉得最为直接地看,尊严首先是一种空间,让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相互接触、认识、理解、关心,这种接触的空间和我们人多人少无关。
 
美国虽然是一个种族和宗教信仰多元的国家,但是上教会的基督徒还是多数。人们常以为这教会是一宗教活动场所,但是除了星期天做礼拜听牧师讲道之外,也是一个公共交往的场所,而正是这类场所的存在,让各阶层的混杂成为了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习惯。
 
星期天,当大人在一起听布道的时候,小孩子常常按照年龄分班学习“主日学”,在这里小孩子学习如何“分享”、“爱邻居”、“尊重他人”、“原谅”等话题,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手工制作。一个小孩,不管他上的是私立小学,还是公立小学,不管家庭是什么背景,一样可以搅合到一起来。有时候我们还有“小组学习”,去所在小组的各家,吃饭之后一起查经,去的是不同的人家,有的很穷,在贫困线上挣扎。有的很富裕。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姓索亚的老兄,家安在风景秀丽的五指湖边,冬季则去福罗里达。他们在福罗里达又有大别墅。上回被台风刮倒。索亚老兄眼睛都不眨一下。又建了一幢起来。也有的家庭是中产阶级,比如加油站站长,牙医等。
 
当我们说尊严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人人平等,不分职业贵贱。可是这口号容易说,实践起来很难。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中国,在妇产科和火葬场之间,还找不到多少这样的场所,让不同阶层的人混同在一起。论吃,富人吃富人的鱼翅,穷人吃穷人的盒饭。论穿,富人去名牌专卖店,穷人去买淘地摊。论住,富人有富人的“高尚别墅”,穷人住穷人的鸽子笼。论行,富人有车,穷人走路挤公交。所以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富人属于像欧洲的中国。穷人属于像非洲的中国。大家在同一片土地上,在各自的圈子里,社会一层一层的,混不起来,如同鸡尾酒,穷人活在屈辱里,富人活在敌对中,当官的被四处嘲弄,百姓则是处处受压,最终谁有尊严呢?这是一个通盘皆输的恶性循环。 美国则有这种社会场所,让人在信仰的层面上,不分世俗背景,混同到一起来。管你是索亚那样的大富翁,中产,还是穷学生。管你是学富五车,还是一字不识。管你是国会议员,还是街头流浪汉,大家一到星期天,就能坐到一起来。除了教会之外,YMCA和童子军等诸多社会组织,也营造了一个不同社会阶层混同的机会,接触多了,一些无根据的偏见就会减少,而相互之间的尊重和起码的文明礼貌则会加增。
 
2. 尊严是一种信仰
 
可是这种不分贵贱还不能只是形式,而是得有骨子里的信仰的支撑。在过去,中国新政权刚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人真心相信一个大同社会的最终实现,故而也能够抹平社会阶层在尊严上造成的“尊严差距”,尊崇掏粪工人、让农民当上副总理,这都是过去时代也颇为真诚的尊重,虽然后来的极左思维使得这种“洗牌”变质。而今是拨乱反正,但有时候倒了矫枉过正的地步,人与人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不平等了。其中原因之一,是旧的信念没了,新的还没来,着眼于现实环境,就难怪出现这种新的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无尊严了。
 
美国黑人政治家、演说家布克·华盛顿曾称:一个种族,如果意识不到耕地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一样有尊严,那么这个种族就永远不会有多大出息。很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感慨,美国人不分职业种类,大部分人都喜爱自己所做的工作。当然,这是因为社会流动性很大,人们的选择空间诸多,但是更为主要的,是因为基督教文化里,总是宣扬人的才能不一。英文当中,禀赋和恩赐是同一个词,都叫gift,换言之禀赋也是一种天赐,人虽可作出诸多努力,但是先天的差异并不能忽略。禀赋的不同,仅仅为才能的差异,而非人格之高低。
 
基督教文化所宣扬的“三位一体”,包括“圣灵”一说,认为信徒都是在圣灵之下,互为肢体。《哥林多前书》12章14-27节记载:“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设若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设若耳说,我不是眼,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但如今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个肢体,身子在哪里呢?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子却是一个。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
 
不管一个美国人是不是基督教徒,这种尊重差异的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在美国一个清洁工,每天可以做得乐呵呵的。一个秘书,可以作为一个职业一做一辈子。我以前读书那个系,老师们有句名言:有问题找琳达,我的生活归她管。美国学校的秘书真是很厉害,一个人把系里所有的杂务都给包揽了。等于一个人当了辅导员、行政秘书、教学秘书、教务员、收发室大爷,幸亏民主共和两党都没有在系里设立党总支,否则也一定归她管。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一门培训课程,叫《行政助理和秘书的管理技巧》,中国这边接受培训的都是小姑娘,其中很多是把秘书职位当跳板,谋求向更高职位过渡的。美国秘书,本身是个很正经的职业,一个人甚至能做一辈子,甚至越老越值钱。这其实还是社会各界,认识到她们自有他人无法取代的价值。
 
说不同职业是“互为肢体”,其实也是强调一个 “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书》12章)一个职业始终被踩在其它阶层脚下,最终失去尊严的时候,那丧钟究竟会为谁而鸣?如海明威所言,丧钟会为所有人响起。但愿职业不分贵贱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可以有不同选择的时候,人们要发自内心地认同,而不只是装样子,不然,社会总是无法真正实现和谐。其它宗教,如佛教,也一样讲究众生平等,而伊斯兰教则视其他穆斯林为兄弟,这些信仰的大框架之内,人的平等感和尊严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些宗教信仰,都有着人心教化的功能。而人心教化,从古至今,多半是民间的事,社会的事,政府一旦包办,往往会适得其反。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