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选稿>>正文内容
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新华社曾刻意淡化新疆血腥暴乱 >> 阅读

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新华社曾刻意淡化新疆血腥暴乱

作者:于泽远 来源:联合早报网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近日在一场报告中披露,去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血腥暴乱事件后,7月8日,正在国外出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得到了新华社的内参,判断事件可能从小规模冲突演变为汉族和维族寻仇,民族矛盾开始发酵,才决定回国全力处理此事。
 
  5月15日下午,新华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夏林到天津外国语大学作报告,报告的主题是《从新华社玉树抗震救灾报道看突发新闻事件工作规律》。报告披露了汶川地震、新疆“七五”事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返回等重大事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有听众根据夏林报告的录音整理出文字资料贴在互联网上,吸引不少网民点击。不过有关方面昨天已在互联网上将夏林报告的内容基本删除。
 
  夏林在报告中说,对于乌鲁木齐“七五”事件,政府最初对部分维族人为主的闹事者针对汉族平民的虐杀采取了宽容到放任的态度,汉人认为“政府没给他们撑腰”,于是自发组织了自卫性质的反抗活动;7月7日汉族人针对维族人的围殴达到高潮。
 
  夏林说,“七五”事件被评论为“新疆这块和田玉上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新华社只能选择把事实报道出去的最小限度,对外发表,并刻意淡化7月7日发生的第二波冲突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所谓“七五之后,没有七七”,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大量发布真实照片,只会进一步激化民族矛盾,导致全国汉族对维族的围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实际上,当时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防暴警察都被派往新疆维持秩序。
 
  夏林说,在翻拣记者拍到的关于“七五事件”的175张照片时,他看到17张就看不下去了。司法尸检显示,死者不但是被杀,简直可以说是被虐杀,他们在失去生命之后,还遭到了羞辱。维族的女人和孩子也参与了斗殴,女人们领着孩子一同起哄,甚至用她们的高跟鞋踩被打倒的汉人的眼睛,还敲打头部。军方管制后,一条主要干道的路南是维族,路北是汉族,两族群众的对峙“就像巴勒斯坦的隔离墙一样”。
 
  7月7日,汉族群众约好上街,找维族人寻仇。政府发布会顾及情面,当然要说那句“没有死一个人”,但是新华社的记者们是肯定要上街的。他们绕过被安排的采访路线,钻进医院拍摄了伤者和死者的画面。
 
  事件被称为“民工打起来了”,因为参与斗殴的都是汉维两族群众中最底层的部分。照片显示,他们手里拿着棍棒,大多数光着膀子,有人身上还有刺青。
 
夏林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现在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能维持稳定生活的人占了社会的多数。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纺锤形”的,中产阶级占多数。现在中国的社会是金字塔形的,底层人数最多。
 
新华社记者穿军装混过盘查拍坠机照
 
  夏林谈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一架军方的俄制米-171直升机在参加救援中不幸坠毁。这种型号的直升机被称为“空中拖拉机”,根本没有黑匣子,导致失事后很长时间都找不到残骸,后来被民兵发现。军方封锁消息,不愿意媒体披露,现场周围有军人看守。一名新华社记者穿上一套军装,混过了盘查。记者为了不暴露身份,还在运尸袋里过了一夜,获得了第一手现场照片。他们把飞行员遗体照片发为内参,把飞机残骸照片公开发表。结果军方还得反过来向新华社询问飞机的具体位置。
 
杨利伟出舱时其实是满脸鲜血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夏林在回答听众提问时承认,新华社等中国媒体对外提供的报道和面向国内的报道之间确实存在一部分差异内容。有些内容,比如恐怖袭击等的报道,国内都必须等到事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了才给予报道,并且一部分影响到当时事态处理的内容不能发表。
 
  他说,但是对于国外而言,由于需要向国际上披露真相,以及对外宣传的考虑,需要更加公开和透明的新闻报道。比如去年北京曾经发生的持刀伤人事件,国内也做了淡化处理。
 
他还说,什么新闻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需要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比如记者们会收到某些限制报道的事件列表。但除了不能碰的新闻之外,新华社的记者们有非常多的新闻点可以选择。有时他不满意的不是不能报的新闻太多了,而是能报的新闻太多了,记者都不去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