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探索发现>>正文内容
慕容氏:从火堆旁崛起到驰骋东北亚 >> 阅读

慕容氏:从火堆旁崛起到驰骋东北亚

作者:东方欲晓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慕容,从一个鲜卑游牧部落的称谓到一个充满侠骨柔情的民族姓氏,从北方远古的历史尘烟中走向了中华文明圣地的大凌河谷,开创了东晋十六国前燕、后燕和北燕帝国的历史辉煌。在历史留下沉重足迹的中国姓氏里,慕容是一个强悍民族、一种特有文化、一部震憾历史的永恒符号。这个符号,在中国历史的绵延和血脉的传承中,留下了令今人难忘的慕容氏发展历程。
 
身上流着黄帝血液的人
 
慕容鲜卑是朝阳历史上三燕(前燕、后燕、北燕)的建立者,在中国和东北亚都有重要影响。慕容鲜卑是什么人?日前,新华社记者魏运亨对朝阳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的专访,成了鲜卑慕容氏是黄帝后人的新论断。
 
慕容鲜卑人记忆古迹的方法是口口传述,《魏书·序纪》提到鲜卑起源时说,鲜卑慕容人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任何事情,都要依靠口口相传。从他们自己的口口传述中,他们知道慕容鲜卑为黄帝的后人。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紫濛》篇中说: “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从于紫蒙之野。”轩辕,就是指黄帝。
 
关于慕容氏是黄帝后人,在众多古籍中也有记载。《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北狄之国。黃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个说法后来被《晋书》及《北史》所采用,两本书中都说,始均是鲜卑族的始祖,也就是说, 黃帝是鲜卑族的始祖。北齐魏收所撰《魏书》也清晰记载了鲜卑族的族群来源:“昌意(黃帝子)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黃帝以土德,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拔,故以为氏。”《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中则说:“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居于北夷,邑于紫蒙之野”。高辛氏是帝喾, 黄帝的曾孙。厌越是契,紫蒙之野就是指老哈河、西辽河流域。
 
鲜卑人把自己的祖先直追到黄帝的儿子昌意门下,说自己是昌意小儿子的后人。这个说法,司马迁也有考证: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有四个妃子,其中西陵之女,名叫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二个儿子,一个叫玄嚣,是为青阳,青阳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居住在若水。若水在蜀地,黄帝就为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曰昌仆,后来昌意与昌仆所生的子孙,都以山名封部落号。昌仆生的孩子中,有一个叫高阳的,也就是后来接了黄帝班的颛顼。鲜卑人以慕容氏、拓拔氏为最著名,北魏就是拓拔氏建立的政权。由鲜卑人自己修著的历史,我们知道。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外夷,而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黄帝的嫡出。
 
姓氏学专家考证鲜卑拓跋姓来源时,也指出了与黄帝的关系。拓跋姓源出有二:一是自鲜卑族拓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也就是今天中国的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二是出自李姓所改。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拓跋氏始祖:拓跋力微。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                         
 
诸侯盟会看守火堆的人
 
《国语·晋语八》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约公元前1000年的—天,周王朝的第二代执政者周成王突然想起—件事情:“父亲周武王当初分封的众多诸侯,能否同心戮力地保卫周室呢?”想来想去,他决定在岐山之阳举行个诸侯盟会,以加深与诸侯之间的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
 
远居塞外东夷的鲜卑首领也跋山涉水参加了这个会议,但是,当时的鲜卑人可能还处于茹毛饮血阶段,地位实在是低下,仅是以—个服务保障人员身份参加这个会议的,更没有什么资格订立什么盟约。开会期间,这个鲜卑首领只是乖乖地在南蛮楚国—个叫熊绎的领导下,担负看守祭神用火堆的任务。因此,在《国语·晋语八》中就留下了如下28个字:“昔成王盟诸侯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这可能是文献上关于鲜卑的首次记载。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