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美国霸权流失将使中国面临更大国际压力 >> 阅读

美国霸权流失将使中国面临更大国际压力

作者:郑永年 来源:爱思想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0日 点击数: ( 字体: )

 

美国为世界所接受,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方面的战略优势。但今天的中国除了经济上的崛起之外,还没有可以让其他国家所接受的战略优势。
 
G20峰会的结果被广泛地解读成为19对1的胜利,即美国提出的有关规定贸易顺差限额等动议没有被通过。为了应对庞大的贸易逆差和增加国内就业,美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来实际上消弱美元刺激美国的出口。美国的政策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不满,不仅仅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德国在内的出口大国。美国在G20峰会显得很孤独,因此就有媒体和评论家宣布,美国不再雄踞霸主地位。
 
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这种情况传达出来的最重要信息,与其说是美国霸权不再,倒不如说是世界经济秩序处于转型前的无序状态。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随着美国已经无足够的能力维持世界经济秩序,而其他国家还没有能力来取代美国,世界经济会越来越处于无序状态。毫无疑问,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中国意义非凡——无论从积极面还是消极面来说。
 
很显然,美国经济霸权的影响力不再如日中天了。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尽管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并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影响力却已经明显开始下降。美国当然也是现实主义者,已经开始调整其他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地位,美国主导的从G7到G20的转型就说明了这一点。美国也调整了中国等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权限的比重。但是G20毕竟不是G7。G7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对其它国家施加莫大的影响力,从而让G7体现美国的意志。G20则不然。在G20之内,各国不仅经济体大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等等都不同。尽管G20处理的主要是经济事务,但种种不同必然会影响各国间达成共识。当然,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也很难像G7时期那样,劝说他国接受美国,或者简单地把自己的意志加给其他国家。
 
中国仍无力挑战既有经济秩序
    
那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就积极面来说,随着美国经济力量的相对衰落,其对中国所能施加的压力也在减弱。同时,中国也已经有能力来找到更多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支持力量来抵御美国的压力。中国本身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和各国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经济利益。与中国的共同利益,使得很多国家不再简单地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来和中国交往。
 
然而,就外交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同时表明,中国的外在压力在快速增加。首先要说明的是,美国霸权不再,并不是说中国具备了能力来挑战美国。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总量和其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更是因为现存国际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所确立,中国选择通过“接轨”而崛起,就表明中国接受这个体系并在体系内发挥作用。只要美国还是处于体系的顶端,继续是体系的掌舵人,中国很难有有效的机制来挑战美国。(不过,也很清楚,自改革开放以来,挑战美国从来就不是中国的意图。)
 
美国霸权不再,中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外在压力。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中美双边关系。对中国来说,双边关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和安全关系两方面。因为存在着的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在对华政策方面可能会越来越自私。美元对人民币的货币战争已经通过不同方式展开,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尽管在进行,但人民币国际化主要的目的在于自我防卫,减少损失,而非挑战美元。实际上,如果现存国际金融体系不变,人民币很难挑战美元。
 
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不平衡困局很难得到解决。中国坚持人民币不会大幅度升值,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政策动力来提高劳动者所得,表明中国会继续向美国出口廉价商品。而美国又不会放松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管制。进而,中国等一些国家也继续持有大量的美元。中美之间的这种不平衡的经贸关系,致使有人认为美国会赢得这场胜利。美国可以大量发行美元,从技术上“贬值”美元来促进出口。尽管美国的信誉也会受到损害,但中国必须承担物质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进口廉价商品和“输出”美元,可以有效地控制因为发行货币而带来的国内通货膨胀,或者说把通货膨胀转移给其他国家;而中国等则要承担高度的通货膨胀压力。
 
再者,美国也在努力进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表现在再工业化方面。美国再工业化当然有很大的代价,但其可以通过贸易保护主义,例如提高来自中国产品的关税,来支持再工业化。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