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是个什么样的党:以夺取政权为目的,非工农代表 >> 阅读
苏共是个什么样的党:以夺取政权为目的,非工农代表
核心提示:苏共成立于1898年,当时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的目的在列宁看来首先就是夺取政权。20世纪初,列宁明确地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406页。)由于在建党目的、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上的分歧,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它将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完全集中到夺取政权上来,终于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苏共随之成为国家的执政党。 1918年,苏共又凭借掌握的国家政权,以暴力取缔了除苏共以外的一切政党,成为全国唯一的政党。苏共以暴力实现一党专政的措施和现实,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成为日后党权即政权、党即国家的观念氛围和客观环境。自此,苏共始终以国家和宪法的缔造者自居,凌驾于国家和宪法之上。
早期的苏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者。但是随着它成为执政党以后,就逐渐变了。
斯大林时期,苏共无视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工人的工资和级别是国家规定的,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皇时期工人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工人的居住条件更差,多数是一家老少蜷缩在一间斗室里。斯大林把各级苏维埃变成橡皮图章,这是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的嘲弄。工人挨不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边,和口头、文字上铺天盖地的“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的宣传,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
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情况更惨。农业集体化是对全体农民的剥夺,稍有不满的行动,即被作为“富农”,没收财产,或被流放,或被关进集中营。随之,农民被迫接受“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用斯大林的书面语言来说,是“为国家工业化缴纳‘贡税’”。农民被死死地钉在集体农庄里,实际上是把全体农民变成苏共领导层的准国家农奴。苏共内部以布哈林为首的部分领导人,对斯大林的这一“理论”和政策措施提出不同意见,斯大林即恨之入骨,被作为“党内右倾复辟资本主义”集团横遭批判,直至被作为“帝国主义间谍”,惨遭杀害。

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1898年成立时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8年改名俄国共产党(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为便于行文,本文不分时期一律称为苏联共产党(苏共))早期是列宁缔造的无产阶级革命党。它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苏维埃国家。在尔后的74年里,它历经各种风雨,把苏联建成世界超级强国之一,却经不起时代和改革浪潮的冲击,于20世纪90年代初顷刻自行解散。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笔者从苏共自成立至结束的历史演变,阐述它后来已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党了,对其自行解散作一历史诠释。
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而不随情势变化进行自身的变革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来说,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以后的任务更艰巨。苏共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后,确实为圆俄国的富强之梦做了很多事情,唯独忘了自身的变革,后来变成了以控制政权为唯一目的,不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了。
政党和国家,无论从含义和职能来说,都是不同的范畴,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建立的;而政党则是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参政意识的增强而形成的政治团体。国家以行政力量将社会矛盾和冲突限制在特定的秩序范围之内;政党的重要职能是在政权机关里表现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或群体的利益和意志。执政党则是代表社会来行使国家权力。苏共自掌握国家政权之后至自行解散,始终以党代政、党政合一,是背离政治文明发展的自然趋势的。苏共不思自身变革,以掌握政权为唯一目的,是和它实行以党代政、党政合一的方针分不开的。
现代社会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创造的。从资产阶级创造典型的政党政治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党政治的一般特点。
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并没有政党。1679年5月,国会讨论王位继承人问题时,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两个集团,到19世纪40年代,演变成相对稳定的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国会两党制。到20世纪初,又演变成工党和保守党的国会两党制。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尔后,经过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等近一个世纪的政权更迭和政坛纷争,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国民议会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多党制政党政治。
美国的政党政治也是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在国家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19世纪20年代,国会中形成反映南部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和代表西部农业资本家、北方工商业者利益的共和党。南北战争后,由于奴隶制被法律所禁止,民主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又有了变化。
如果撇开具体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法国共和制等不同政体,也不管英、美的两党制和法国的多党制,就典型的现代政党政治的发育过程来看,都是:(1)先立国、制宪,后建党,各政党都在宪法的规范内通过公平竞争来建立和活动;(2)政党是相对稳定的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代表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阶层的重构,政党的名称、组织也有所变化;(3)某一政党一旦上台成为执政党,就不能忽略全社会的普遍利益。这些,可以说是现代政党政治的要素。现代政党政治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作用在于,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衡性、决策的民主性、竞争的公平性、利益的协调性、秩序的法制性。这几乎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上一篇:缅甸:一个人足以改变一个国家
- 下一篇:在中国和美国对待小偷有何不同